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日期: 2019-10-03

 


一、专业介绍

俄语系于1987年开始招收俄语专业本科生,1998年获得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人,硕士生8-10人。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为67%,俄罗斯专家2人。本二级学科下设2个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与文化。该系专任教师队伍近5年研究成果丰硕,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境外期刊论文12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3部、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立项3项。该系致力于与世界知名高校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已与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罗蒙洛索夫大学签署院际合作协议,该系学生近5年共有70余人次参加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或寒暑假交流项目,本科生有交换学习一学期及以上经历者约90%,硕士生有交换学习一学期及以上经历者约65%。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俄语语言学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俄语语言文化研究和俄语语言语义认知研究。1.俄罗斯语言文化理论研究。语言文化学开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密切关注当代语言文化学理论动向,对当代重大文化理论家进行跟踪研究,并注重文化现象的阐释和解读。2.俄语语言语义认知研究。“语言中的人”是人类中心论视角下语言学的关注焦点之一。该方向的硕士生导师陈晓慧博士致力于研究俄语称名的构成及意义,进而得出俄罗斯民族意识中关于人的特征的构成及其重要性等级的若干结论。研究中借助词典(Н.Ю.施为达娃主编的《俄语语义词典》)和语料库(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普通与计算机词汇学和词典学实验室创建的“二十世纪末俄罗斯报刊”电子语料库)材料。陈晓慧博士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译著8部,在中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俄语语言研究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本方向将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坚持开放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国际化合作的背景下努力摸索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开拓该学科方向的研究领域。

(二)俄罗斯文学和文化

俄罗斯文化涵盖跨学科俄罗斯文化研究、东正教文化研究以及俄罗斯文化现象研究。这一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学科方向,注重整合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各民族文明间的深层沟通和理解,探索文化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更好地思考相应的文化策略,积极介入国际性文化研究与探讨,与国际接轨并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该方向亦致力于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民族个性资料的挖掘,同时借助当代最新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力求从政治、宗教、历史及文化等角度解读俄罗斯,研究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及民族个性、思维特征,加深对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该方向的指导教师陈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女性作家创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出版专著《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研究》《俄罗斯文学的“第二性”》,译著《文学肖像》《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异度花园》《第二本书》《一个欧洲人的悖论》,并在《俄罗斯文艺》《外国文学评论》和《外国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和比较》。

指导教师黄晓敏副教授主要研究专长为莱蒙托夫创作,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国内外期刊发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莱蒙托夫诗学研究》1项。

指导教师李莎博士主要研究专长为俄国现代主义诗歌,诗歌翻译,二十世纪俄苏文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茨维塔耶娃长诗创作与民间文学关系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俄语系研究生培养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使其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学理论功底、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学生日后独立从事专业研究、与语言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使之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三、对外学术交流

一直以来,俄语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我系教师近年来参与世界俄语大赛、世界俄语大会、全球俄语文学翻译家大会等,赴俄罗斯、美国短期、长期访学。我们与莫斯科师范大学、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及牛津大学著名学者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他们来中国举办讲座、讲学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开阔了学生视野,与国外前沿学术研究保持同步。

与我系长期开展学生交流的院校有,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圣彼得堡经济大学,此外学生每年均可获得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交流项目资助,赴俄罗斯学习一年。

四、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核心课程有:《俄罗斯文学作品分析》《俄语语言与文化专题》《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词法学》《俄语句法学》《俄语词汇学》《俄语修辞学》《语义学》《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当代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艺学》《二十世纪俄苏文化》《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等。

五、毕业生去向

近年来,俄语系研究生毕业去向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有:1. 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国外知名大学;2. 国家部委,如外交部、商务部、航空航天工业部;3. 国企,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4. 媒体,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央视;5.教育行业,如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外国语中学等;6. 地方政府外事部门,如吉林省外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