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请把外文的力量,带入你们未来的世界
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届 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日期: 2018-06-30
各位毕业生、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6月26日。如果往前追溯,回望历史上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让我仅举几例。去年的今天,2017年的6月26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由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双向首发,使中国高铁再揽世界第一;21年前的1997年的6月26日,《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出版。35年前的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72年前的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大军围堵中共中原区,中国的全面内战爆发。126年前的1892年6月26日,一位与中国关系密切、在中国生活了长达近40年之久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诞生于美国。后来,在1938年,也就是80年前,赛珍珠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文文学奖的女作家。
由这样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其实,中外历史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日,虽然人们当时可能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意识,但它却构成了后来人所铭记的历史上的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
其实,稍加注意,你们想一想这四年或者三年在人大的学习,不自觉期间,你们已经成为人大与国家的历史的一部分。作为2014级入学的本科生、或者2015年入学的硕士生,或者2016年入学的专业硕士生,抑或2014或者2015年入学的博士生,在你们入学的这2-4年人大生涯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大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本科生2014年入学的时候,那一年正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深化改革开局破冰之年。2015年,发生了数件大事,比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比如诺贝尔科学奖中,首次有了中国人的名字。互联网+也开始横空出世。2016年1月1日国家开始正式实施全面二胎制度,中国的人口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向。2017年10月,十九大在北京召开。所有这些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大事件,都是你们在读本科时或者研究生时或者博士生时所发生的。而且,2017年,学校隆重举行了八十周年校庆,其实我们知道,我们所庆祝的不仅是学校的生日,更是对新中国创办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不仅如此,也是在2017年,中国高校开始进行“双一流”(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我校也名列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列中。所有这一切,甚至不知不觉,你们已经身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为此,你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们已经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由此我想跟你们说,在未来的日子里,走好每一步,书写好自己当下的每一天,让每一天变得富有意义,或许那一天,就有可能成为你们未来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点。
在美国的一些顶尖高校中,比如哈佛大学、比如布朗大学,都有着这样的传统,当你入学的时候,学生要整队从学校并不太大的大门进来,表示你进入了大学。当你毕业的时候,也要列队从同样不太大的大门走出去,表明你要离开校园,即将成为这所大学中的一名校友。中国的大学似乎没有这样的传统。当然,没有这样的传统也没有关系。但每个从大学走出去的人,都会被贴上这所大学的标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你们,在走出人大校门之后,你们的身上将会被贴上人生第一个重要的标签: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的标签去定义自己或者被别人所定义。比如,你来自哪里,你喜欢什么,你是否学霸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你身上的标签。但这样的标签有可能变化,有可能被人遗忘,唯有你毕业于哪里、学的什么专业,则是在今后的一生当中,会不断被你自己和被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的一个标签!其实。其实它已经不仅仅是标签,它变成了你的一个身份!
那么,这个身份,对于你们而言,究竟代表着什么?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你可以说自己要做社会栋梁、国民表率,这都没有错,也是人大学子所必须要遵守的内心信仰与对国家与社会的承诺。
但我依旧认为,作为外院人,你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我要带着怎样有别于人大其他院系的同学所没有的特征,进入到未来的世界之中?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请把外文的力量,带入你们未来的世界。
作为外院的毕业生,你们的专业是外文——外国语言文学。而我们知道,外文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一种双重心态,一方面为自己会一种外语比如英语而自己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而感到开心乃至自豪,但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看到身边同样也有会外文的人且还能够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比如经济学、法学、商务、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其他专业而显得略感自卑,甚至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专业的人。
其实,这是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的力量!
那么,何为“外文的力量”呢?
第一,你们是通晓两种语言或三种语言的人,即bilingual或者trilingual,你们拥有着与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据生理学研究发现,能够通晓双语或者多种语言,对于认知过程来说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巨大的优点。研究表明,双语人的大脑与仅只会一种语言的人的头脑的运作方式不同,而这样的不同,恰好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及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通晓一门外语可以有效提升人的大脑的功能,有助于人们去识别真伪,探讨意义,并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去和人沟通和交流。这样的一种技巧有助于提高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阐释意义的能力。根据芝加哥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双语者倾向于做出更为理性的决定。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包含着细微的差别,有其特殊的含义,而由此形成的偏见可能影响你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判断力。但研究表明,双语者在用另外一种语言中思考后,一般都对自身的选择更为自信,也会考虑他们最初的结论是否能够站得住脚。
第二,你们是更加懂得语言技巧与沟通能力的人。现在的世界,会说外文的人越来越多,但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止于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沟通与交流。而在你们的专业训练中,对语言技能的要求是专业性的。外语专业绝不仅仅是只会说几句外文。这对我们来说远远不够。我们不仅培养你们会说一口流利的外文,我们还培养你们具有强大的阅读、写作、翻译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强调大家要具有中外的文化意识,更高的与他人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技巧。而且,对于外文专业的人来说,懂得所学专业语种的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等,更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强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高超的语言技能与水平,人们发现,外文专业的毕业生,适用于几乎任何一个职业,特别是那些与国际交流有关的职业。换句话说,是最容易就业的一个群体!
第三,你们是最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独立思考、有深刻洞见的一个群体。你们因为选择了一门外语,而认识了一个国家,也因此开始具有了世界眼光,也因为这种世界眼光而能够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并通过我们的文化去反思世界文化。家国的意识与情怀,由此而生。你们所学的是外文专业,说白了就是文学专业,而文学专业让你们所读的虽然是诗歌、小说、戏剧,但它们所带给你们的,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话讨论、争论辩论、阐释反阐释、提出批评性洞见的实验场所。你们面对的是一个文本,但那里书写着大千世界。在这里,可以找到人类的全部情感,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从而为你们未来进入真实的现实世界做好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我想,从以上三点,我们大概能够看得出,正是从阅读的文本和对文本的解读中,你们汲取了外文的力量。
那么作为外院人,作为外文人,未来,你们又该如何去彰显这个身份去为社会作出贡献呢?
人大的毕业生,要有站在国家与世界前沿的意识与责任。外文人,要有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才情的意识和责任感!我曾经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一带一路、外语先行”,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在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下,唯有外语是通向国际舞台的工具与桥梁。外文专业的毕业生,借助外文的力量,做好中外文化的传播者,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无疑将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过去,知识分子往往被称为社会的良心。这话自然没错,但我以为这话似乎有点过时,把社会的良心这样的桂冠戴在知识分子头上,实际上赦免了普通大众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过去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而具有知识的人们越来越多,具有远比过去的知识分子更有知识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因此,即便我们今天承认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及其价值,我们也要大张旗鼓地说:社会的良心,属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而不单单属于知识分子!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你们来说,特别是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作为人民大学的毕业生,未来一定要承担起这个世界与社会良心的责任!
今天的毕业典礼结束后,你们将走出校门,走向未来。我想对你们说的是:
请带上外文的力量,去迎接未来大千世界的挑战吧!
The future starts today!
未来,始于足下!
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届的所有毕业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