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 | Z世代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日期: 2018-09-27
尊敬的陈明明教授、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陈明明教授的精彩演讲。
今天,陈教授以“如何为人生出彩打下坚实基础”为题,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外交实践出发,既有丰富的案例,也有深刻的体验,既有思想的深度,也有人文的情怀,对如何度过大学的青春年华提出了新的思考,相信大家会受益匪浅。为此,我提议,为了他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再次感谢陈明明教授!
今天,是我们外国语学院2018级新生的开学典礼。今年我院共有本科生122人,硕士生106人,博士生17人。现在,我代表外国语学院,向在座的诸位新生,再次说一声:欢迎你们成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欢迎你们成为“外院人”!
举行这样的开学典礼,在我们人大外国语学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那么,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仪式和典礼呢?
大家知道,“典礼”的英文是ceremony,这个英文的最基本的含义是:
a formal act or ritual, often set by custom or tradition, performed in observation of an event or anniversary。这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由惯例或者传统而形成的一种正式的活动或者仪式,一般是围绕着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纪念日而开展的。
根据我的了解,在美国的一些名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都有排队从学校大门进入一次的惯例,由此代表着:从此你成为了这所大学当中的一员。到你毕业的时候,还要从学校大门走出去,这也象征着你顺利地从这所大学获得了学位,从此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当然,对于那些本科毕业了,或者研究生毕业了,但还要留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你在走出大门之后,一定还要从大门中再正式地走进来一次。否则,你就有可能永远写不出论文来,永远毕不了业!
当然,这看似玩笑但却实际上已然成为了一种习俗与惯例,或者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却恰恰说明了仪式和典礼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高校,我们大都没有这样的入门仪式。这没有关系。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实际上就是一种入门仪式。同时,我们外国语学院也举行这样的开学典礼,这同样是一种入门仪式。而且,在你们进入了人大这个大门进入外国语学院之后,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第一,在我们的日程安排中,把你们所有人的名字都印在了小册子上,可以供大家永久或者永远保留。第二,我们学院专门聘请了主旨演讲嘉宾,为我们的新生上第一课。我们希望因此,您能够在这里尽快地融入并寻找到一定的归属感。
今后,我们希望这样一种活动可以成为一种惯例,也会延续并被继承下去。
下面,按照我个人的惯例,作为院长,给大家上专业方面的第一课。这第一课,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外语,对其他人来说,是工具,但对你们来说,就不仅是工具,更是专业,而且,外语专业联结着国际社会与整个世界。
我这样一句话,其实,是需要不止一句话来加以解释的。我也的确在各种场合做过多次阐释。在你们确定要上外语专业的时候,一定会听到您的亲朋好友或者同学或者哪怕只是一面之交的人,都可能对您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外语的,不错啊,就是还得学一门专业。这样的话,我相信,你们到处都可以听到。甚至你们本人也会这样认为,甚至这样去说。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也希望你们能够牢记的是,我们学外语的,外语就是专业,它就像数理化生农医工程等所有专业一样,必须经过学士、硕士和博士各个阶段的学习,才能成为外语方面的人才和高级人才。当然,未来你们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再去学习和掌握其他门类的专业,比如法律、历史、金融、管理、经济等等等等,这都没有关系,但时刻请记住,你们现在所学的外语,外语本身就是专业,而不仅仅是会说话的工具。这就好像,文学院的中文系一样,相信中文系的学生,不是到大学来学习怎么说汉语或者中文的。这样一个道理,相信大家不难理解。
有人会问:学了外语专业,将来毕业能干什么?我对此的回答一向是:学了外语,大学毕业后,你可以从事您喜欢的任何专业或者职业。在我们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接近100%。这不奇怪。在当今中国,对于一个大学生毕业生来说,只要不挑三拣四,找到工作不是问题。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大多会选择到国内外继续学习深造,在国内读研和到出国读研的占了我们将近70%的比例。当然,这符合美国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认为人文学科的人,大都会选择进一步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之后才再就业。谈到就业。我们的学生同样有很好的前景。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全部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博士研究生大都在高等院校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我想说的是,对于学习外语来说,只要你喜欢,只要你努力,您可以从事任何职业。
因此,我在这里再重复一遍:“外语,对于外人来说是工具,但对于外语人来说,它就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专业,而这个专业联结着国际社会与整个世界”,我希望你们所有人至少都能牢记四年!
但这句话,在今天,还必须要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去加以解释。这个特定的语境就是,今天是一个人人都会说英语的时代,更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机器翻译显露出一种趋势要取代人工翻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学习英语或者外语,究竟还有什么用呢?
我想以最近网上讨论很热烈的机器翻译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在外语界与翻译界,不少学者对机器翻译的出现,以及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说嗤之以鼻,至少也有不少是不屑一顾的。对现在机器翻译中所出现的错误或者闹出的笑话,总是不缺乏鄙夷。
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态度可能值得商榷。首先,我个人受惠于各种翻译软件,为此,我很感激。过去,在我们学习的时代,使用词典是必备的。但早在15年以前,当第一批网络词典出现后,纸质版的词典就开始退出我的世界了。到后来,纸质版词典被我彻底抛弃了。我想,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作为当代人,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还是应该持基本的欢迎态度,特别是这种事物是以服务人的面貌出现时,就更该如此。它可能有差错,可能还不够完善,我们对它应该宽容,应该予以支持,它就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再次,机器翻译的背后是人,是外语界与IT界人士的融合。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努力,应该对此不说感激,也应给予起码的尊重和理解。
最近,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一次大会,目的是要展示和推动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在这个大会上,马云先生有一个精彩演讲,表达了他对未来人工智能的一种认识,我个人认为非常深刻,也非常喜欢。
他说,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翻译得不好。人工智能?这是人类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翻译成“机器智能”更合适。他所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工智能不是某一项、某几项技术,而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认识未来世界、认识人类自身,重新定义人类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
虽然马云所指并非机器翻译,但我以为用在机器翻译上,这话没毛病。在我看来,当下的机器翻译所呈现出来的成果,可能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百出的,但它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在未来将有宽广的发展前景。机器翻译的今天,总是能让我想到当年的国际象棋人机大战、中国象棋人机大战。那个时候,当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都被机器打败之后,人们都说,机器是打不败围棋的,因为围棋是需要人脑高度运算、具有极其复杂的瞬间万变的一种棋艺。但到后来,在与AlphaGo人工智能的围棋人机大战中,人类败得如此惨烈,以至于到后来机器都不好意思再参战了,因为机器背后的那个人——即编制程序的那个人,实在不忍心看到人类再一次一败涂地了。
今天,人们使用机器翻译还仅只是为了获得原文句子或段落的要旨,而不是精确的翻译,机器翻译的效果也远没有达到可以取代人工翻译的程度。但对于它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我个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我想说的是,对于机器翻译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切,我们应持有一种起码的尊重,因为在机器的背后,是和我们同样会外语的人。而且,他们所创造的是一种可能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应具有相应的尊重和重视。鄙视鄙夷、弃之不理,既显示不出作为外语人的智慧,也无法阻挡其未来的大踏步发展。换句话说,机器翻译的出现,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进一步思考它所带来的语境及其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从中才能更加彰显作为外语人和人类共同体的聪明才智。
正如马云所说,在当今时代,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而是人类自身的智慧停止增长。我还要在这里加一句:更加可怕的是人类因为盲目自信而导致的故步自封、自我封闭与停滞不前。
前几天,我应邀到一所高校去演讲,有学生问到我同样的问题:在机器翻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外语?未来我如何能够找得到工作?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说,一个外语人,只要专业学得好,那就一定不用担心。第一,机器翻译虽好,但它却很难完全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是有情感的,是有价值观的,在这样的地方,即便机器翻译存在,也需要真正的外语人的在场,并提供最终的主导作用。第二,任何时代都有被淘汰的人。但被淘汰的都是不思进取,停止进步的人。凡是主动进步,不断思变,专业精通者,任何时代都不会掉队。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2018级新生是注定要写进历史的,这有三大原因:第一,你们进入大学,标志着“千禧一代”的最后一代人和“Z世代”一代人的正式亮相。我院2018级新生中,1999年和2000年出生者居大多数。同时,2001年出生的有10位。“千禧一代”(Millenium),是美国历史学家William Strauss和Neil Howe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1980年至2000年间出生的人。而所谓Z世代(Generation Z),则是指出生于2001年以后的人群,在中国通常被称为是“00后”。当然,对于“Z世代”这样的概念,还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根据联合国的人口调查统计分析,到明年的2019年,Z世代将超过“千禧一年”,将占到全世界77亿人口的32%,到那个时候,你们将成为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当然,正如世纪转折时期,人们好像始终都没有搞清楚,21世纪究竟应该从2000年算起,还是应该从2001年算起一样。今天,人们在“千禧一代”与“Z世代”的概念之间,也很难完全搞得清楚。
我个人以为,2018年,当第一批2001年出生的人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则标志着“千禧一代”的即将退场,和“Z世代”的到来。当“Z世代”到来的时候,无论你是不是“Z世代”的人,那实际上也就进入了“Z世代”的新时代。为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才叫“Z世代的未来,路在何方”。
第二,你们将在2019年,分别作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亲眼目睹中国的一个伟大的岁月。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100周年,相信你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这个国家即将进入的一个新时代。这样难得机遇,不是很多人可以轻易获得的。
第三,你们是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标”)之后,进入大学的第一代大学生。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其中,当然包括了“英语类”专业和外语类专业的“国标”。根据教育部发言人所说,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你们,将成为第一届受惠于并要接受这个“国标”检验的第一代大学生。
作为“Z世代”的人们,有着不同于以往人们的信念、行为准则乃至个人体验。如果说“千禧一代”人以及之前的人们,还是在学习和适应网络化、信息化之中进入新时代的,那么,“Z世代”的人们,则一出生就落地在一个完全网络化和资讯爆炸的年代。IPhone、IPAD、IPod,或者I-anything,已经成为你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了你们自己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
你们虽然有所不同,但上大学的道路、上大学的目的,则与以往并无大不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上大学?那么,我想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为增长智慧而来”。美国的哈佛大学有很多校门,其中一个叫做Dexter Gate,建于1890年。这个校门的外部的上方石碑上刻着一句话:Enter to grow in wisdom。即:踏入校门,增长智慧。这一句话,诠释了大学的意义。
2014年9月4日,我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所谓大学,无非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要让学生在校时能够学到有意义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具有最基本的社会知识、最常用的人生智慧和足以谋生的生存技能。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大学生学习何种专业,其实已经并不重要了。”换句话说,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上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兴趣点,培养思辨能力,掌握一种谋生的本领,为自己未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说学习什么专业不重要,但我个人还是觉得,读外语专业的人是幸运的。过去,我们通过外语了解世界,今天,在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也可以通过外语了解中国。就此而言,你们也该为自己有机会学到这样一种本领和进入这样一种专业而感到高兴!我也相信,未来,你们一定会为今天是一个外语人而感到骄傲!
据此,我想回答我的题目中所说的问题: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需要脚踏实地。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大学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有一点最能说明问题,在过去,大学校园被称为是“象牙塔”,人们常用“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形容校园。而今天,人们已经很少再用“象牙塔”这类词汇来形容学校了,因为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已经仅只是一个物理和空间上的划分概念,由于有了网络化,大学与社会两者之间的界限近乎消失殆尽。
大学,首先是青年在其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读本科,其次是青年在二十一二岁到二十四五岁读硕士,这个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时代所度过的那个地方。对于博士而言,年龄可能不那么重要了,但在人大外院学习过这样的经历,则一定是你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
如此说来,未来人们怎样怀念和美化大学以及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包括博士时代,我都不会觉得过分。但就此而言,大学是不是就变成了整个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呢?
那倒未必。就人生的历史长河来说,大学时代也好,研究生时代也罢,不过是人生短短的四五年的时间,是人生非常重要但并不具有完全的、决定性作用的一段经历,因此,不要、也不必对大学抱有过高的期望。我想说的是,就成功人士的经验来看,没有后天的努力,大学时代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的云烟。也许有人知道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是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是杭州师范学院——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呢?但我更想说到是,对于他们的成功而言,谁又关心他们上的什么大学?读的什么专业呢?
今天,你们已经进入了大学,已经进入了研究生时代,或者进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那么,就把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当做你们人生经历当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尽情地表现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