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召开跨语种翻译教学座谈会

日期: 2021-06-09


为响应国家对高校多语种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升外语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专业素养,6月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明德国际楼512职工之家组织召开了跨语种翻译教学座谈会。会议由副院长田丽丽教授主持,来自大学英语教研室、日语系、德语系、西语系和研究生英语教研室的十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座谈。

首先,大学英语教研室刘墨菊老师分享了大学英语拓展课《英汉翻译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刘老师指出翻译是基于实践的学科,她以小说《名利场》为例,结合文本细读等翻译理念,来阐释自己的课程设计,讲解如何上好翻译课堂,如何译出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的句子以真正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之后,刘老师进一步由定语从句长句分析一步步深入到篇章翻译,指出望文生义的不正确性,提倡老师们拓展学生的翻译思路。



接着,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组组长杨彩霞教授从翻译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进行了点评,进一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杨老师从概论、理论、技巧、专题和实践五个维度阐释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需求来设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讲解翻译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同时,杨老师结合学生课堂展示的具体案例提出翻译老师关注的不仅是语言而更应该注重方法的理念,呼吁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之后,与会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入探讨交流翻译课堂教学。老师们都积极对两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结合自己所在语种或教研室对翻译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日语系鲍同副教授提出,当前中国翻译的重点已经不再只是外语翻译成中文,只强调作品译入的质量,我们还要注重中国作品的外译,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把中国故事准确地翻译出去。中译外研究的扩大对应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并凸显着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老师们表示,在加强各语种关于授课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交流的同时,机械同化也是不可取的;各语种应根据各自的语言特点保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老师们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翻译教学是教学相长的,学生的反馈可能会让老师发现新的视角,因此应该注重教学互动,重视课上学生的翻译实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与会老师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希望未来学院能继续举办类似活动。



最后,田丽丽副院长代表学院对进行分享和参与研讨的每一位老师表达了谢意,同时表示未来学院一定会多办类似的教学研讨活动,欢迎老师们出谋划策、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撰稿:许小凡

摄影:许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