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70期——走近非洲和加勒比法语文学
日期: 2025-10-22

10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走近非洲和加勒比法语文学”专题讲座在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由南京大学文科二级教授、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刘成富教授主讲,法语系主任刘海清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及本硕博学生参加。

刘成富以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赠书籍的“文学外交”为引入,强调文学不仅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媒介,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他指出,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研究中长期缺少非洲文学的一页,当下法国文学的概念正向“法语文学”转变,其中“非洲法语文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刘成富指出,非洲法语文学已经有百年历史,以1921年黑人作家勒内·马朗的小说《巴图阿拉》获得龚古尔奖为重要标志。20世纪30年代非洲留法青年群体掀起的黑人精神运动成为非洲法语文学发展的重要节点。非洲法语文学对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的社会不公进行了鞭挞,对非洲解放运动和全球反种族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非洲文学和文化在加勒比地区亦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并以“克里奥尔化”的方式得以发展和创新。
刘成富列举了多位代表作家的作品,阐释了非洲和加勒比法语文学的精神内核与历史关切。他表示,阿尔及利亚作家卡泰布·亚辛的小说《娜吉玛》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寓言交织,用女主人公的四个追求者隐喻外族对祖国的入侵,体现了文学如何建构民族身份。突尼斯裔法籍作家阿尔贝·梅米的小说《盐柱》刻画了殖民统治下阿拉伯犹太社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对立。几内亚作家卡马拉·莱伊的小说《黑孩子》展现了殖民时代一个非洲男孩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背后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演绎了人与自然、信仰与生命的神秘共生关系。卢旺达裔法籍女作家姆卡松加的小说《尼罗河圣母院》对族群矛盾与种族屠杀展开深刻反思和批判。在加勒比文学部分,法属马提尼克作家艾梅·塞泽尔致力于颠覆白人种族主义,歌颂黑人文化价值,其长诗《返乡笔记》发出了反抗殖民压迫的呼声,另一法属马提尼克作家弗朗茨·法农的论著《黑皮肤,白面具》剖析了殖民体制和种族主义观念如何导致被殖民者的心理异化和身份分裂。
刘成富指出,非洲文学所揭示的殖民创伤与文化冲突,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时代仍需保持历史的警醒。非洲与加勒比法语文学以其独特的历史经验与文化表达,丰富了法语文学的世界图景,也为文明互鉴提供了参照。文学研究应结合区域与国别背景,探讨作家的主题取向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内在关联。他鼓励同学们以开放的视野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学发展,从中汲取思想启发与灵感,在相关领域开辟新的学术方向。
刘成富长期致力于法国海外文学及中非关系研究,本次讲座他聚焦非洲与加勒比法语文学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结合自身的学术积累与研究体会,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学术盛宴,现场氛围浓厚,师生积极提问交流,展现了对非洲与加勒比法语文学的浓厚兴趣与研究热情。

供稿:孔维淑
编辑:崔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