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两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日期: 2023-04-20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中国人民大学27门本科课程入选。其中,我院陈世丹老师负责的《人文经典阅读》入选线下一流课程,王建华老师负责的《国际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入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认定结果公示的名单)


一、《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简介

在人大优势人文学科的背景下,《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将传统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人文学科综合型、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与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将人文经典知识讨论与语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及语言实践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学到人文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从经典文学文化理论和文学作品中选取语言素材,既给学生们提供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人与自然一元论整体观、承认差异、尊重他者、承担对他者绝对责任的后现代伦理思想、建构人与多元物种和谐共生的后人文主义思想等,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对当下人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寻找使世界变得更好的办法,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意识。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研读不同时期的人文经典,把爱国、为人民服务、国际义务、自由、民主、法制、正义、科学等价值观有机融合到经典讨论之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为高年级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方向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各方向课堂研讨中,表现得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课程的特色表现为:1)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研读有系统知识性和丰富思想性的人文经典;2)在研读人文经典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语言知识;3)在人文经典知识研读讨论中进行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4)本课程对于持续提升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负责人陈世丹教授于2019年秋季学期带领《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学校“123金课”项目;2021年春季学期申报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2023年4月获得批准。《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有两支教学团队:上册团队由刁克利、代显梅、谢江南、李平、王萍和张雅萍等老师组成;下册团队由陈世丹、郭庆民、庞建荣、屈晓丽、蔡芳钿、张凌、王小会、许晶等老师组成。2022年秋季学期完成了慕课录制,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将以课堂授课与云窗慕课两种教学形式同时进行。

(陈世丹老师)


二、《国际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简介

“国际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最先进的实践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口译课堂环境失真、学生高端国际会议口译实践机会少、参与风险高的问题。“国际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仿真高端会议-口译实验教学-人工智能测评”的实验方法,运用全仿真智能虚拟人技术,结合现场的真人音频,将高端国际会议口译以虚拟仿真的形式进行呈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口译技能教学与口译实战演练相结合,对学生口译能力培养及教学评估模式重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目前已按照教育部虚仿课程的开课要求应用于外国语学院本科硕士生口译教学课程中。未来将增加智能虚拟仿真口译教学系统的服务能力建设,形成新文科下国际会议口译仿真教学体系。

“国际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团队由王建华教授担任负责人,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包含朱源教授、冯佳副教授和张凌博士等。该团队承担的《英汉-汉英口译》课程近年来分别入选中国人民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课,同时,该团队成员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和重要成员。2023年该团队的《英汉-汉英口译》课获教育部英语教指委颁发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二等奖。

(王建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