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世界文学年度报告·2024》在苏州发布
日期: 2025-05-21
2025年5月17日,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九周年之际,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在苏州隆重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苏州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的“古今中西之间的语言文学研究”分论坛同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方主持“中西之间的‘文学·世界’”专场并发布《世界文学年度报告·2024》。陈方介绍了世界文学中心的建设情况及成果,重点展示了外国文学翻译、中外文学对话与外国文学研究三大平台的工作进展。作为中心的重要成果,世界文学年度报告以跨文化视角、差异化协作为特色,兼具学术性与对话性,系统呈现了2024年世界文学的发展图景。报告涵盖七大语种、十七个国别地区,以中外学者共同完成为主,体现了以中国视角推动文明互鉴、深入文化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积极探索。陈方与在场专家围绕“文学何以世界”展开对话。在充分肯定年度报告成果的基础上,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研究对象,分享了对世界文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的理解。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指出,文学的发展应由“世界文学”的广延性回归“文学世界”的内在性。他回顾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渊源,结合在法国的学术经历,分享受歌德对话录启发,关注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并由此与米兰·昆德拉展开跨文化交流。他认为,20世纪以来,文学在全球化推动下跨越国界、形成共性表达,同时重拾民族文化特色,呈现“走向世界”与“扎根本土”的双重路径。面对全球化放缓与人工智能带来的危机,文学应回归语言、形式与想象力,重建精神价值。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车琳指出,法语文学跨越法国国界,形成覆盖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文学共同体,使用人数超2亿。法语作为文化纽带,既连接多元文化,也激活各地地方特色。作家选择法语写作,既因其深厚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资本,也反映殖民遗留的权力与身份困境。在多语环境下,语言选择体现文学身份的认同与建构。非洲法语作家在后殖民背景中传承法语文化,同时努力摆脱历史包袱,平衡世界主义与文化自主,展现语言、文化与权力的复杂张力。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西葡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范晔引用乌拉圭艺术家托雷斯-加西亚“我们的北方是南方”,强调全球南方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他指出,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诺贝尔奖演讲中表达了拉美文学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借用《西游记》中中心与边缘的双向建构,他指出全球南方文学正打破单一中心,推动平等开放的文化对话,并以阿根廷《南方杂志》为例,展现了全球南方文学在历史与空间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为世界文学注入多元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楠指出,英语作为全球语言,在世界文学中既有强大传播力,也承载殖民文化遗产。英语写作不仅是语言选择,更涉及身份构建与话语权。她以巴基斯坦裔英籍作家卡米拉·夏姆斯和坦桑尼亚裔美籍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作品为例,揭示殖民暴力的隐性延续。许多非西方作家在英语写作中呈现“负殖民”状态,反映文化张力与身份矛盾。她强调,将“世界文学”作为方法论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推动知识多元化,增强文化主体的话语权。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以世界文学视角探讨俄罗斯文学的民族特性,指出普希金融合世界文学元素与民间文化,奠定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学形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深植民族传统与东正教精神,展现独特世界观。他强调,中国学派的四个核心维度为中国视野、世界眼光、比较意识和人类情怀。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应重视中国特色与双文化导向的外语教育,运用中国哲学的整体性与顿悟智慧,深化对俄罗斯文学灵性与诗性的理解,拓展全球文学研究路径。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泽庆探讨世界文学的共通议题与本土书写的张力,指出阿特伍德、阿契贝与莫言等作家通过各自文学传统,表达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他认为,本土性与世界性互为补充,本土经验的真实赋予世界文学深度和张力。面对技术变革,他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文学创作逻辑,从印刷普及走向数据生成与虚拟化,挑战作家主体性与情感表达。在AI广泛介入文本生产的背景下,文学研究应回应人类经验的不可替代性,重思文本与作者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从外国文学角度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术研究机构,首个依托高校建设,出版世界文学主题性译丛并发布《世界文学年度报告》的牵头单位。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跨学院研究实体机构,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高地,体现人大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使命关怀、价值关怀和战略关怀。研究中心将以主题性文学作品翻译为依托,产出文学翻译作品丛书、文学研究成果及相关项目、当代外国文学动态报告,定期召开选题会、国际学术会议、文学作品研讨会,围绕译丛开展年度发布会等,打造“词与世界·Word & World”世界文学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译丛品牌。
编辑:张泽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