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举办第二期“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

日期: 2021-06-17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21年6月11日8:30-11:00在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举办第二期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活动。此次工作坊采用“教师说课”、“专家点评”和“问答讨论”的形式。特邀点评专家为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敬源教授。外国语学院阎芳书记、田丽丽副院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部冯瑞敏、伍阳艳、黄媛媛、陈潇潇四位教师分别从“英语演讲”、“英美小说选读”、“英汉翻译基础”、以及“中国文化”四门课程选取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说课。冯瑞敏老师以芭芭拉·布什在卫斯理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为例,呈现了如何使学生掌握论述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演讲中使用合适的例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知识点,加深他们对演讲话题的理解;对此演讲的赏析强化多元包容的理念,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伍阳艳老师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为例,通过师生互动对该小说的标题、场景、人物、情节、主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深入挖掘文章中的隐喻;从文化对比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华裔主人公在美国悲剧命运的原因,由此理解社会多元包容的重要性。伍老师课上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拓展材料,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抵制不公正现象的勇气。黄媛媛老师带有个人特色的翻译教学重视学生的内驱动,以时事新闻为抓手,通过循序渐进、鼓励分享等手段,实现“以译促思”、“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目的。黄老师课例中的译文金句既体现多个翻译技巧,又包含时政要点和中国立场。陈潇潇老师的“中国文化”课程,以“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两个中国神话故事为例,深入分析神话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不仅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而且体会和学习中国文化根脉中奉献和坚持的优秀品质、以及崇尚劳动和创造的价值观。



张敬源教授对四位老师的精彩说课予以肯定,并做出深入、细致的点评。张教授指出,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来说,立德树人是根本目的,思政是抓手。教学中具有明确的育人意识和育人目标非常重要,课程思政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需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和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张教授具体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既不能狭隘地理解课程思政,也不能将其过于泛化,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提升塑造;(2)融合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融入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中,润物于无声,将价值引领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3)重视学生需求:教师需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在国家人才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达到育人目标,同时,教师的言行也对引领学生价值观具有表率作用;(4)系统设计一门课的思政元素:避免在不同章节中重复相同的思政元素,一节课内的思政元素需彼此关联,将其讲透,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5)结合课程思政与教师发展:对这一新时代新命题,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相结合,并且加强思政元素与课程结合的理论构建。



阎书记对张教授的点评表示感谢,并从教师作为教育践行者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家、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教师深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意义,应致力于培养未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传播方面人才力量,强调跨文化教学中注重中西文化平等互鉴。教师应对中国文明观、文化观、生态观等国家共识做到“学”、“信”、“传”,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老师们现场提出如何评价课程思政效果方面的困惑。虽然研讨时间有限,但会后大家表示受益颇多。张敬源教授的点评和阎书记的建议都是满满的干货,对今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撰稿:葛晓华

摄影:葛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