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周铭老师荣获中国人民大学2019-2020学年 “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
日期: 2021-01-04
2020年12月16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的“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十佳班主任展评会”在学生活动中心东厅顺利举行。经学院初评推荐和学校审核等环节的层层选拔,全校共有18位优秀班主任代表入围此次展评会。经现场展示、评委打分和综合考量,我院周铭老师最终荣获中国人民大学2019-2020学年“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
周铭,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2008年8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担任2019级英语本科1班班主任,已在班主任岗位上耕耘十余载。
综合十余年的实战经验,周老师认识到,班主任需在悉心关怀和信任放手之间寻求平衡点,既不能做甩手掌柜,也不能做过度保护的“直升机”。他将班主任的角色比作“一个为学生的安全感提供着力的阶梯”,“一位可以让学生尊敬的导师”和“一名可以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思想者”。
(周铭老师在“十佳班主任”展评会现场)
一、托底:一个为学生的安全感提供着力的阶梯
托住一个孩子,就是托住一个家庭,也托住了人大的一颗星星。周老师竭力为同学们“托底”,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在第一时间为需要的同学带去帮助和希望。他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将更多精力投放给“高需求”的孩子。去年除夕夜,我院一名与武汉人员有接触史的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周老师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往学校,全程陪同这名同学进行检查,留心安抚其情绪,直至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学生排除感染可能。“身勤则强,为国工作五十年”,周老师敦促全体同学多运动、常锻炼、帮助他们设计边玩边学的方式;时常惦记家境困难的同学,积极推送勤工俭学信息;悉心关怀具有不佳情绪和心理需求的学生,及时为其纾困解难;同时聆听家长心声,与之共情,一道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为此,周老师在教学科研之余,主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和案例分析。
(周铭老师日常关怀学生)
(班级同学合影)
二、拔高:一位可以让学生尊敬的导师
班主任最核心的工作是立德树人,需引领学生发扬我校的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周老师探索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新生入校时抓紧确立思政教育传统。创新第一次班会的入学教育形式,通过“来到人大的第一课”以及“人大给你的第一封信”,为新生打上“大人人”的红色烙印。第二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引导学生读好“第一本书”。周老师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精心挑选适宜的书籍,致力于破除西方殖民知识体系的影响,培养学生从中国视角去批判西方文化。第三步,维护国家形象,立足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外语学子时常面临文化冲突和话语权争夺。面对疫情爆发初期国外涌现的不利舆论,他特意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驳斥西方的污名化。此外,周老师积极打造“大学生、小智库”,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献计献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大创”和“小创”。其中,6项“小创”获奖,13项“大创”(7项国家级,5项市级,1项校级)获奖,1项获评优秀,成绩喜人。
(周铭老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籍)
(班级同学集体观影)
三、对话:一名可以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思想者
周老师认为,班主任的第三大重要义务是配合专业教育。他积极践行“班主任—新生导师—专业课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师身份,为学生打造具有人大外院特色的日常学术生活。第一,提升专业认同。仿照国外大学的毕业戒指,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为学生购买“班级戒指”。同时,与专业课结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英文作品,并进行“编、导、演、评”,反响热烈。第二,拓展专业视野,增强学习“获得感”。向学生推荐英语经典阅读书单,推送重大时事新闻,创立“节日研究”机制,让学生在分析和对比中思考振兴中华传统的可能路径。第三,建立英语系高低年级间的“学术生活共同体”,搭建英语专业的“传帮带”传统。
(周老师为学生设计“专属班级戒指”)
(同学们朋友圈里对周老师的评奖)
(班级同学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
(班级同学集体参观圆明园)
用初心慢煮岁月,用责任陪伴成长。“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周铭老师紧跟新时代要求,不断摸索新方法,筑梦新征程,用十年如一日的班主任工作诠释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内涵。“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是对周铭老师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外国语学院班主任老师们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认可。向所有无私奉献的班主任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