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系胡颖同学荣获第三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一等奖

我院俄语系胡颖同学荣获第三届
“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一等奖

日期: 2019-04-09


2019年4月7日上午,第三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在杭州紫金港举行颁奖典礼。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朝晖、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澳大利亚著名诗人Dennis Haskell、俄罗斯著名诗人Ю.М.Кублановский以及国内众多知名诗人、学者、翻译家等特邀嘉宾出席。

本届大赛共收到世界各地500多所高校的1520份稿件,参赛选手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和台湾地区)、美国、德国、俄罗斯、瑞士、匈牙利、新加坡共7个国家的549所高校,涵盖411个不同的专业,既有留学在外的中国学生,也有在中国求学的外籍选手。评委们经过近三个月紧张认真的审阅,历经初评、复评及终评等环节,最终评出创作类作品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9篇,优胜奖18篇;翻译类作品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优胜奖15篇。

我院俄语系2016级研究生胡颖荣获翻译类作品一等奖,并在颁奖典礼上朗诵了自己的译诗《印象派》,俄文原作者Ю.М.Кублановский为翻译类一等奖获得者颁奖并朗诵了《印象派》俄文原诗。著名学者刘文飞教授对胡颖同学的译作进行了现场点评,称她的译作“既是一首忠实的俄文译诗,又像一首地道的汉语诗歌”,译诗中“新鲜的颜料”“繁盛的樱花”“缭乱的现实”等诸多词语组合虽然是原诗中就存在的,但能否用汉语完整而优美地重现则取决于译者,这是足见本诗译者功力之处。刘文飞教授还指出,译诗的标题“印象派”以及文中“著名的早餐”等用词选择也体现出了译者对于原诗用典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作虽然看似短小简练,但内藏许多陷阱和雷区,如“второе пришествие”、“Лета”“завтрак”等,许多参赛者就是因为无法准确理解原诗而遗憾落选,胡颖的译诗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传达出了符合原作的“印象派”特点,是本诗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一大主要原因。

“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旨在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人文情怀,营造爱诗读诗作诗的人文氛围,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诗歌交流,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互联网+”中外诗歌经典出版与传播项目组、浙江大学出版社、我爱竞赛网共同举办。


3.jpg

俄罗斯诗人Ю.М.Кублановский(右二)为胡颖(中)等获奖选手颁奖


1.jpg

胡颖同学与诗人Ю.М.Кублановский、著名学者刘文飞教授合影留念


供稿:俄语系

编辑: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