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中国绘画的海外传播与文明互鉴”青年学者论坛
日期: 2025-10-15
“中国绘画的海外传播与文明互鉴”
青年学者论坛
会议简介

如果从东晋孝武帝时期僧人摩罗难陀自中国携带佛经佛画前往百济(朝鲜古国)开始算起,中国绘画在海外的传播已经至少有1600余年的历史。此后经由汉唐的丝绸之路,佛教题材绘画随宗教东传至日韩;宋元时期,文人画通过贸易与外交流入东南亚,部分经传教士带入欧洲;明清至民国时期,通商口岸与海外移民推动民间绘画如年画、扇面的输出;20世纪后,徐悲鸿等画家在海外办展,将中国绘画纳入国际艺术视野;进入当代,中国绘画与外界达到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让《千里江山图》等名作全球可及,中国绘画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符号。与此同时,国外学者与大众对于中国绘画的认识从猎奇误读到模仿借鉴,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既有日本借鉴唐代绘画发展出的“唐绘”,朝鲜半岛形成的独特的“文人画”传统,也有17至19世纪欧洲的“中国风”,20世纪初期俄国先锋派对中国民间版画的借用等等。可以说,中国绘画的笔墨精神、美学理念如今已被纳入全球艺术史研究,成为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研究中心拟举办“中国绘画的海外传播与文明互鉴”青年学者论坛,诚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绘画的海外传播历史,挖掘其在沟通中国与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5年10月19日 9:00-17:1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 明德国际楼501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
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俄译”课题组
主要议程
开幕(9:00-9:10) |
||
上午场分组报告(9:15-12:00) 主持人:张猛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
时间 |
发言人及主题 |
评议嘉宾 |
9:15~9:30 |
徐胤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以画观道: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 中国绘画研究 |
王伟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 杂志社社长
李方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美术观察》 杂志社学术部主任
杨灿伟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 杂志社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
杨梦娇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杂志编辑
|
9:30-9:45 |
王晓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视觉叙事、空间重塑与身份建构 ——《哈萨克贡马图》的跨时空 文化流变研究 |
|
9:45-10:00 |
吕如羽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国古典小说法译本插图研究 |
|
10:00-10:15 |
孙雪森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误读与借鉴:20世纪以来俄罗斯 研究者接受视野中的中国山水画 |
|
10:15-10:40 |
专家评议、自由讨论 |
|
10:40-10:50 |
会间休息 |
|
10:50-11:05 |
李彦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水墨艺术中的中西对话 ——从毕加索与张大千会面说起 |
|
11:05-11:20 |
王宾 韩国汉阳大学博士生 仪式、符号与本土化: 中国佛教水陆画对韩国甘露幀 绘画的跨文化影响 |
|
11:20-11:35 |
徐园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关于20世纪30-40年代 《中国漫画》杂志的研究 |
|
11:35-12:00 |
专家评议、自由讨论 |
|
午餐(12:00-14:00) |
||
下午场分组报告(14:00-17:10) 主持人:吕如羽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
时间 |
发言人及主题 |
评议嘉宾 |
14:00-14:15 |
王晓骞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叙事与艺术形态:中国连环画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跨文化传播 |
王伟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 杂志社社长
李方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美术观察》 杂志社学术部主任
杨灿伟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 杂志社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
杨梦娇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杂志编辑
|
14:15-14:30 |
郭一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美国左翼期刊《新群众》与中国抗战——以陈依范的革命漫画为例 |
|
14:30-14:45 |
陈琳琳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跨文化视野下的苏轼形象研究 |
|
14:45-15:00 |
刘奕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他者”的镜像:新时代俄罗斯语境中的中国绘画传播与本土回应 |
|
15:00-15:25 |
专家评议、自由讨论 |
|
15:25-15:35 |
会间休息 |
|
15:35-15:50 |
李卓群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美学协商与太平洋棱镜: 何塞·万徒勒里与中国现代绘画的 互构实践(1952-1970) |
|
15:50-16:05 |
田霖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讲师 21世纪以来泰国的中国绘画研究 |
|
16:05-16:20 |
任贺贺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笔迹与心迹: 方闻书法理论的跨文化现象学阐释 |
|
16:20-16:35 |
张猛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作为俄国先锋派绘画元素 的中国木版年画 |
|
16:35-17:00 |
专家评议、自由讨论 |
|
总结发言(17:00-17:10) 总结嘉宾:王伟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 |
||
晚餐 |
||
编辑:吴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