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鉴与共同价值:女性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

日期: 2025-10-22


 

2025年10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外国文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多元互鉴与共同价值:女性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女性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外国文学》名誉主编金莉致辞。金莉指出,女性文学史研究不仅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性别平等与文化共生的重要学术维度。她回顾了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至今的历史,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强调“女性文学的多语种书写”是对文明互鉴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文学阐释。她表示,不同语种女性文学的书写实践突破了文化壁垒,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与全球文学的平衡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方代表主办方致辞。陈方教授介绍了学院及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与成果,特别是本年度以性别为主题的“世界文学译丛”项目。她指出,本次会议旨在以女性文学史为核心议题,探讨不同语种文学传统中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国学者秉持本土立场参与世界女性文学史的重写,构建跨学科、跨语种的研究共同体。她强调,“在相同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凝聚共识”,是当代女性文学研究走向全球化的应有路径。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教授主持。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雪岚、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伍倩、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冯晓春担任主持人;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保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编审叶丽贤、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修立梅作评议总结。发言集中展现了多语种女性文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与全球视野。







深圳大学刘岩教授以“女性文学史的话语策略”为题作了发言,从语言建构与话语政治角度分析了女性文学史书写的独特路径,强调了“叙事权”的重塑在文学史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作了题为“女性文学研究的多重维度——历史性、地方性与全球性”的报告,指出女性文学研究需回到具体的历史与地域语境,以多维交叉的方式抵抗单一话语的普遍化倾向。



中国人民大学陈方教授在题为“俄罗斯女性文学中性别意识的发展和演变”的发言中,回顾了俄国女性文学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从19世纪现实主义到当代文学的“女性意识演进谱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发表题为“揭露与新声——阿拉伯女性小说百年”的报告,从阿拉伯文学传统中女性声音的觉醒出发,探讨了“揭露”与“重构”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双重动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怡楠副教授以“托卡尔丘克创作中的三重女性经验:主体彰显、历史守护与现代关怀”为题,结合波兰文学研究与性别理论,揭示了托卡尔丘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体与生态叙事的交织。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则以“从‘他者’凝视到‘自我’书写:‘黑色维纳斯’在女性文学史中的形象流变”为题,分析了文学史中“种族”与“性别”交叉书写的形象演变。



下午主旨发言环节,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桂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倞担任主持人;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陈绮作评议人。发言内容延续上午讨论的主题,进一步拓展了女性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叙事空间与文化意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研究员作了题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的报告,从性别意识、叙事策略与思想传承角度,深入探讨了两位英国作家在女性自我认同与现代文学革新中的精神延续。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作了题为“‘爵士时代’的自由幻象——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飞女郎’形象”的发言,从现代都市文化与性别书写的交叉视角,分析了“飞女郎”形象背后自由与幻灭并存的文化张力。



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陈英教授作了题为“作为叙事空间的那不勒斯——费兰特小说创作与南方地域写作传统”的报告,结合意大利当代文学与女性主义批评,探讨了地域叙事与女性身份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次分论坛共有7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及研究生代表进行发言交流。与会学者们围绕文学史编纂、跨文化阐释、性别话语建构、女性经验叙事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各分论坛的报告主题多元、理论视野广阔,既涉及欧美、俄语、阿拉伯、东亚等多语种文学传统中的女性书写,也关注华语女性文学的在地性与全球传播。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女性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不仅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多样化,更代表着文明互鉴、理论互参与价值共建的过程,标志着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正迈向全球化与跨文明对话的新阶段。

周铭主持闭幕式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以“多元互鉴与共同价值”为核心主题,充分展示了我国学界在女性文学史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学术自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促进了多语种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融合,也为推动世界文学研究的中国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他表示,未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将继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建设跨语种、跨文明对话的平台,努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学阐释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取得了新的进展。会议在坚持本土学术传统的基础上,面向全球语境深入探讨“性别、文学与共同价值”的关联,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学话语体系、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撰稿:赵爽

摄影:周灵

编辑:薛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