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维: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行

日期: 2024-06-06


6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承办的“时间之维: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图片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吕如羽和艺术学院艺术学系讲师陈琳琳共同召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外交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余名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时间”这一中心议题在多个文学艺术相关领域展开了热烈讨论。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教授出席并致辞。周铭教授回顾并肯定了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期待青年学者在本届论坛中分享优秀成果。他同时向与会学者介绍本次论坛主办方,即新近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的宗旨和愿景,希冀各位学者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论坛第一场聚焦中外文学与艺术理论的时间向度,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朱俐俐细致梳理考察了“投射”这一关键概念的演变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缴蕊对1945年梅洛-庞蒂的书写和思想转变进行了历史回顾;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期刊编辑郭峰对《〈痴华鬘〉题记》蕴含的文体意识进行了剖析;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键在中国艺术革命浪潮中对王国维“古雅”概念加以深入的理论考释。评议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唐宏峰研究员对四位学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或理论文本入手研究表示肯定,鼓励学者实现更全面丰富的拓展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论坛第二场议题为“外国文学艺术中的时间表达”。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张猛以速度美学为考察对象,梳理了俄罗斯先锋派电影导演的时空观念及其与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关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毛明超介绍了席勒名作《华伦斯坦》中关于时间的戏剧表现形式;外交学院外语系讲师王菁分析了哲学家保罗·利科《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中“痕迹”问题的时间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程莹探讨了当代艺术实践如何通过一种具身性的方法,使艺术家及其受众能够在特定的经验和历史背景中考察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互动。评议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车琳教授欣赏四位青年学者能够从时间性这一思考角度进入广泛的文化研究,有效地经由对时间的思考折射出多样性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场重点关注图像内外的时间意识。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评论》期刊编辑王丁探讨了晚明文人应酬性绘画创作中的时间焦虑及其言说策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胡琦以“饮酒读骚图”为例,探讨了图像阅读理解如何深受文字传统的制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陈琳琳以石涛《东坡诗序诗意图册》为例,探讨诗意画的时间意蕴及其视觉表达策略。评议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王怀义教授指出从三位学者的研究都展现了中国古人如何巧妙地以空间的方式进行时间表达,从这一角度再次思考了文人画中的文学性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四场集中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时间书写问题。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启玮由代际视角入手,细读韦应物作为盛唐遗民的追忆与书写;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助理教授刘杰考察了宋代诗人关于“反季花”这一特殊现象的文学书写及其所体现的文学主体精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紫云考察了《红楼梦》宝黛爱情叙事中,时间意识在情感与主体性互动生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起的作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林莹考察古代小说文体视域下时间之维的衍化情况,分析了章回小说时间表达的复杂结构与舛误特点。评议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叶晔教授赞赏四位学者能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寻找时间性书写的特色细节,并进而拓展思维至文学与秩序等重要学术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五场围绕“时间视域下的海外汉学研究”议题展开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周健强探讨了日本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怎样经由鲁迅这一中介完成不同代际间的学术传承与范式更替;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斯维尝试在概念史、思想史脉络里解释晚清文学翻译的版本异文。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吕如羽探讨《红楼梦》法译本对于源文本中多个层次时间表达的诠释方式及其在跨文化视野下体现的丰富内涵。评议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段江丽教授指出在汉学传播过程中,“时间性”问题看似隐秘但实则无处不在,更能够落点于具体的技巧性问题,对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均有所助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学研究》期刊编辑秦兴华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颜子楠做会议总结。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刘海清教授致闭幕辞,她表示与会青年学者的成果中既有前沿的学术观点,又有创新的美学理念和先进的理论方法。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优秀的交流平台,希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的支持下,青年学者论坛能够继续发展壮大,进一步推进中外文明交流和互鉴。

供稿:蔡镕滢

编辑: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