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中国-西班牙文明论坛“西语文学中的世界图景:经验·叙事·价值”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日期: 2025-11-06


2025年11月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西语文学中的世界图景:经验·叙事·价值”专题研讨会在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讲师李卓群主持,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及商务印书馆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会学者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思想史、科幻叙事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了西语文学的世界建构,共同勾勒出一幅既深植本土经验又积极参与全球对话的文学图景。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西班牙语系主任、副教授杨玲在题为“翻译《弗里达日记》的启示”的报告中,从翻译《弗里达日记》的实践出发,探讨了文本转换背后的文化与生命哲学。她通过剖析日记手稿的私密性,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崇敬与思考,并引入“总观效应”这一哲学概念,将弗里达在个体肉身局限内的宏大创作升华为一种宇宙性观照,论证了在浩瀚世界图景中个体精神意志的伟大价值。


图片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魏然以“书写于拉丁美洲与巴勒斯坦之间”为题,围绕智利女作家琳娜·梅鲁阿内的作品《回归巴勒斯坦》,探讨了流散书写中的记忆承继与身份重构。他引入“批判性横向联结”理论,分析作品如何超越地域界限,构建拉美与巴勒斯坦在反殖民话语上的联盟,展现了文学构建另类世界图景的能动性。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蔡潇洁在报告“乌纳穆诺与奥尔特加·伊·加塞特的‘堂吉诃德之争’”中,以《堂吉诃德沉思录》与《生命的悲剧意识》两本书为基础,深入梳理了乌纳穆诺与奥尔特加两位西班牙重要思想家围绕“堂吉诃德”形象的思想论战,强调了思想史对于西班牙研究的重要性。她将焦点置于哲学书写的文学性特征与叙述策略,细致剖析文本的论证逻辑,从中国学者作为非母语者的视角重新介入这场论战,为“堂吉诃德主义”研究开辟新的学理路径。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副教授晏博的报告题目为“从故事机到侦图机:拉美当代小说中赛博格形象的变易”,勾勒了拉美文学中仿生赛博格形象的演变轨迹。她对比分析了《缺席的城市》中“故事机”的诗意抵抗与《侦图机》中“侦图机”的数字异化,指出这一形象变易深刻反映了拉美社会现实的转向,同时体现了拉美文学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鼓励大家进一步寻找人与“非人”的未来出路。


图片


商务印书馆外语室副主任、副编审杨晓明在“中西学术类图书互译出版情况介绍”中,从学术出版史的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出版西语学术著作的历程与现状。她回顾了1970-2000年间的出版情况,其中以国家组织出版的“国别史”“国别地理”丛书最为重要;还介绍了代表性学者的译介成果,并提出未来应致力于挖掘西语经典思想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图片




外交学院西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外语系讲师孟夏韵在“点点星辰挂明月——西语文学中的东方建构与文化想象”中,聚焦于西语文学对“东方”的再现与重构。她以“点点星辰挂明月”为喻,系统地梳理了西语文学中“中国意象”的演变。她指出,这种东方图景的建构长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滤镜”与“文化装饰”色彩,其中既有因文化距离而产生的创造性“误读”,也潜藏着权力话语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强调了从“误读”到“互鉴”的积极转向。她认为,辨析这一复杂的东方图景是为了超越单一化的想象,梳理出一条通往真正的文明交流与对话的路径,从而在跨文化理解中构建更为平等、丰富的世界文学图景。


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西语专业负责人曾艳在“在埃菲尔铁塔脚下——20世纪初西班牙文学图景中的世界博览会”中,将研究视线投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文学中的世界博览会书写。她聚集埃米莉亚·帕尔多·巴桑的文本,分析了西班牙知识界如何通过世博会这一现代性奇观,来感知和回应“现代性的降临”。她分析了文学作为民族心理的载体,如何记录西班牙在面对欧洲现代化标杆时的复杂心态,丰富了对西班牙国家经验与现代性全球张力之间关系的理解。


图片


外交学院外语系讲师吴艺扬在“精神分析的‘第三’逻辑:拉康在南美与中国”中聚焦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在阿根廷的接受与嬗变,将拉康理论的引入视为一场对旧有心理学范式的革新。研究细致梳理了三个关键阶段,一是以奥斯卡·马索塔为代表的最初接收,二是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制度变革的互动,三是以卡洛斯·萨斯特尔和罗伯托·哈拉里为代表的“科学”声音对拉康理论的阐释与推广,生动地展示了拉康主义如何作为一个欧洲概念、一种理论话语,在阿根廷特定的知识场域与社会语境中被转译、争辩与重塑。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讲师包尉歆在“‘文学’概念的中西古今:浅谈‘大文学’视野下的西班牙近代早期文学研究与教学”报告中提出以“大文学” 视野重新审视西班牙近代早期文学,回顾了从“纯文学”到“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观念变动,展现了西班牙近代早期“大文学”景观。她还介绍了“大文学”视野下的教学实践,最后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秉持着文化自信与跨文化对话的使命进一步推动互动性与互通性发展。 


图片


会议最后,主持人李卓群老师总结。西语文学作为一个与西语国家政治、思想、社会等领域动态同构的开放场域,其生命力正源于持续的跨界对话与文明互鉴。从个体经验到全球叙事,从经典重构到理论前沿,本场研讨会围绕经验的拓维、叙事的变奏、价值的流转,不仅呈现了西语文学的丰富性,也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坚实平台。她期待未来此类对话能以更多元的形式延续,推动西语文学研究走向更加系统、深入、具象的未来。



图片


图片


编辑: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