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外部环境

日期: 2021-06-12


2021年6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外国语学院院长杜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以“挑战与机遇: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外部环境”为主题讲授“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外国语学院谢江南教授应邀来到课堂为学生导学。外国语学院专职辅导员黄岩、商竞、钟雪丹,明理书院专职辅导员吴晓然到场作为助教参与讨论与答疑。来自外国语学院和明理书院的六十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学习。



本次研讨课采用教师导学、小组研讨、学生交流分享、教师总结点评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在课程开始,顾涛副校长介绍了本次研讨课的主题、目的和要求,介绍到场师生,通过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至2021年间不同场合发表的四次讲话视频片段,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其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他鼓励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要深化“四个正确认识”,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承担责任,创新思路,为未来创造更大发展机遇和空间。



李巍教授导学的内容围绕“中国国际环境与强国目标”展开。他从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特征、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目标、实施对外战略的有利基础以及制约对外战略的不利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正处于“愈进愈难,愈近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谢江南教授以“迎接挑战与机遇:外语人的使命和担当”为主题进行导学。她以金立群先生为例,强调外语人要有格局和判断力,懂得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要具有世界视野。谢江南教授还讲述了叶嘉莹先生的事迹,叶先生“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其东方智慧和创新意识令人钦佩。她希望同学们用清明的理智读懂西方,站在中国看西方,看清西方是为了让中国走得更好、更稳、更健康,努力传播中国文化感召力、中国话语说服力。


9c23bbe0770c4d818ef804f4de74d42e.jpg


两位教授的导学结束后,研讨课进入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分四组就“怎样理解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外部环境”、“怎样理解新发展阶段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怎么理解后疫情时代外语人的机遇”等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提出心中的问题与困惑。各组的老师、助教答疑解惑,与同学们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讨论结束后,两位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学习研讨的收获。



外国语学院2019级法语系本科生王恩溢表示,在阅读学习资料时,他联想到毛主席“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词句。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上,一代代共产党人处变不惊,科学剖析时代趋势,顺应潮流,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自后疫情时代以来,中国一直为支持多边主义、追求合作共赢发声,用实际行动回应国外媒体政客的抹黑,展现大国风范。王恩溢认为,学习外语者要在时代大潮中保持定力,想清楚我们学习外语的初心和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为促进中外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理书院2020级本科生朱童表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外部环境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新冠疫情的肆虐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对中国而言,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经济逐步稳定地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在全球防疫中发挥引领作用,树立了友好、担当的大国形象。反思疫情中的种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悉数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于面对机遇与挑战,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

最后,杜鹏副校长对本次课程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感谢了老师们精彩的导学和答疑,肯定了同学们在交流分享中体现出的对后疫情时期中国外部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格局“东升西降”趋势更加显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大国竞争越发激烈,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国际秩序领导缺失,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面对疫情之下不断加剧的外部环境挑战,党和国家对此早已有系统的解读和研判。形势的剧烈变动往往是破旧立新、格局重塑的重要推手,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大的国家实力才是在危机面前寻找机遇的基础。展望未来,中国仍然是推进经济全球化最坚定的力量,仍然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合作倡议,与全球伙伴共创美好未来。杜鹏副校长寄语在座的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外也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中国和世界。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保持定力,不盲目跟风。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在座的各位学生勇担重任,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撰稿:施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