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社会实践丨“用外语讲好中国学术”西安实践团,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日期: 2024-08-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并且将在改革开放中开创更加广阔的前景”。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开启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是它的卓越实践和生动诠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当前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全会精神,传承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7月20日至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听懂中国·用外语讲好中国学术”实践团前往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进行调研学习。
千年传钟声,古城留遗韵
古城西安景,映入眼帘间,钟楼巍峨立,城墙绕四边。师生实践团探访了承载着丰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城心脏——钟楼。钟楼不仅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更是中国学术研究中关于历史变迁、文化交流、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案例。团员们与现场专家及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考察与学术讨论,进一步挖掘钟楼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深远学术意义,实践团成员将中国学术的精髓融入其中,形成了对钟楼及其背后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团员将所学所感融入实践,用外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进行现场解说介绍,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西安钟楼的历史故事、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进彼此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登楼远眺,心旷神怡,喜见古城风韵连绵;城墙巍峨,砖石斑驳,诉说着千年沧桑变迁。师生实践团登上西安城墙,与外国友人一同环绕城墙进行“绿色丝路”骑行考察活动,通过绿色、低碳、环保的形式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自俄罗斯的游客塔莉娅说道,“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次活动在城墙上进行,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让我感受到西安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更迸发着现代的活力。” 团员们将这次独特的体验转化为生动的外语叙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的智慧与力量。
小雁塔静谧庄严,漫步其下,感怀古刹钟声远播,与古人共鸣心间。这座始建于唐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不仅见证了丝路文化的交融互通,也承载了佛教文化自西向东传播的历史使命。团员们在此寻古探幽,研究塔身雕刻中蕴含的艺术与宗教思想,深入探索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哲学,为中国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素材。实践团用外语将这些素材进行生动地串讲,让外国游客在了解到小雁塔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之余,更深刻地体会丝路文化那跨越时空、融合万方的宏伟与深邃。
师生实践团的脚步踏入西安博物院,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向世人诉说着丝绸之路的辉煌与传奇。站在博物院内那幅宏大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前,团员们满怀激情地向外国友人解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商品、技术、宗教、艺术乃至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融合。外国友人对实践团的讲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高度的认可。他们赞叹于这条古老商道的神奇魅力,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禅意丝路汇,共雁塔生辉
师生实践团来到古长安佛教四大译经场之一大兴善寺,它不仅是僧侣们修行与弘扬佛法的殿堂,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文化传承与社会福祉积极推动者的角色。团员们怀着敬畏之心,漫步至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与寺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共同追溯了佛教教义从萌芽至繁盛的演进轨迹,深入探讨了大兴善寺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独特地位与卓越贡献,为在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奠定了大家用外语向世界讲好中国学术的坚实基础。
师生实践团在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大雁塔开展调研。大雁塔建于唐代,是为保存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经文而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宗教意义。登临大雁塔,领略其宏伟的建筑结构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团员们观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与历史遗迹,如唐代石刻、佛教经卷及古代丝绸制品等,深刻感受大雁塔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深入体会中西文化交流对历史与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更加坚定自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那里,团员们与到访的外国游客进行友好交流和采访调研,围绕丝绸之路这一古老商道的历史背景展开,进而深入到“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深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议题中。外国游客被团员所分享的丝路故事深深吸引,每一个细节都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更深层次了解与探索的渴望。团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年轻一代的开放自信与友好形象。
骊山风云起,秦俑古韵辉
在西安市临潼区的华清宫,师生实践团引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场融合了丝绸之路辉煌历史与唐代盛世文化的探索之旅悄然展开。这座坐落在骊山脚下的温泉宫殿,历史悠久,以唐代皇家御用温泉而闻名。团员们为外国游客介绍御汤、星辰汤、海棠池、九龙湖和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特别是唐代梨园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影响。它是许多西域音乐、舞蹈元素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唐代艺术风格。同时,唐代的戏曲等艺术形式也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对沿途国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行一路潼关道,仍拥当年秦始皇”,师生实践团在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考察调研。在一号坑中,团员们引领着外国游客领略数千尊兵马俑的壮观景象,仿佛秦军的雄壮队伍穿越时空再现眼前。兵马俑不仅是秦始皇陵的守护者,更是丝绸之路的珍贵遗产,见证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为团员们深入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当外国游客看到出土的青铜车马时,无一不被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与精湛技艺所震撼。那些千年不朽的雕刻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帝国的辉煌与历史的沉浮,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有力见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华清宫的山水之间,大型实景演出《长恨歌》在此上演。灯舞特效交相辉映,穿越历史千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徐徐展开。表演过程中,团员们为外国游客双语解说了每一幕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鲜活的艺术呈现让外国游客们身临其境,视听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有效拓宽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深层次对话与互鉴。
丝路新启航,共赴新征程
为追寻这条古老商路的足迹,师生实践团来到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拍照留念之余,团员们不忘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使命,积极地向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介绍古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深入探讨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开放精神与包容态度,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更是现代国际社会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重要启示。
师生实践团一行带着对丝绸之路精神的深刻理解,参观了“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这里仿佛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文化宝库,集中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的方式,团员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各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深刻认识到文化艺术在促进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得融入未来的学术研究之中,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深刻领悟了“一带一路”文化艺术所蕴含的多元共融与相互理解的精神后,师生实践团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的交流上,更深刻地融入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贸易实践中。师生实践团在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参访。公司境外供应链管理负责人何璐潞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概况、自贸港的整体规划、功能布局以及中欧班列的运营情况。公司主要负责“中欧班列长安号”中亚、西亚、俄罗斯和白罗斯等俄语区线路以及布拉格等部分欧洲线路运营。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这一重要物流通道,深化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有力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团员们在参访中亲身体验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自贸港在推动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交流过程中,何璐潞介绍了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能,特别指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对精通俄语和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刘心怡老师介绍了学院发展的历史沿革、学科设置、师资力量及外语人才培养情况。双方就人才培养和实岗锻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公司热情欢迎人大外院学子前来实习实训,并期待未来的深度合作。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拓宽了团员们的视野,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更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此次调研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如何与世界互动、共荣共生。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外语人才。“听懂中国”作为学院品牌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聚焦“外语思政品牌如何优化中国声音的日常讲述”问题,组建红色学术文化对外传播团队,结合“思政+外语+专业”模式,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主动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学术界的创新与发展。今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鼓励更多学子走出校园、走向世界,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步伐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
随后,学院第二支暑期社会实践团和六支自主探索实践团将继续出发,前往长春、沈阳、天津、杭州、嘉兴、十堰等省市开展主题实践调研。更多精彩敬请持续关注!
编辑:张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