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71期:文学与帝国主义——以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为例
日期: 2025-11-08
2025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71期在明德国际楼512会议室成功举办。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著名英国文学研究学者菲利普·霍恩(Philip Horne)教授应邀作题为“文学与帝国主义:以康拉德《黑暗的心》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英语系代显梅教授主持。

霍恩以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为核心,围绕“康拉德是否为种族主义者”展开讲座。讲座以尼日利亚作家奇努阿·阿契贝在发表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章《非洲的形象:〈黑暗的心〉中的种族主义》中指责康拉德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为切入点,并据此梳理了本书充满争议的接受史,随后介绍了爱德华·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分析康拉德文本时提出的的两种视角。
讲座由此进入霍恩精彩的论述部分。霍恩认为,萨义德的辩证态度为重新理解康拉德提供了启发。尽管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但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殖民主义一边。随后,霍恩通过引用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导言指出,《黑暗的心》其意义不在于它是否“正确”,而在于它如何通过叙事、反讽与象征,迫使读者直面文明与野蛮、道德与人性之间的边界。
霍恩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激发了现场的积极讨论。与会师生就文学的含混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张力、不可靠叙述与作者意图的关系,以及殖民主义在英国文学中的历史演变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代显梅在总结中指出,霍恩的讲座有两大特点:一是立足文本,尊重作家的创作语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二是在相关议题的学术视野中展开有效对话,而非单一理论套用。伟大作家往往以对时代问题的敏锐关怀著称,霍恩以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为例,贯通多位批评家的不同观点,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学术对话场域,使听众重新审视“康拉德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文学的含混与人性的复杂,对我们审视当下纷繁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文案:周瑞文
编辑:董秀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