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中国-西班牙文明论坛“西班牙语语言学前沿研究”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日期: 2025-11-06
2025年11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西班牙文明论坛“西班牙语语言学前沿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明德国际楼512成功举办。本次专题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西语教育挑战、汉西视译偏误、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体处理等实用议题,为西语学习者与研究者提供前沿参考。

本次西班牙语语言学专题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李静主持。开场致辞中,她强调,本次研讨会聚焦西班牙语语言学前沿研究成果的分享与深度交流,希望通过学界同仁的思想碰撞,为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同时为西班牙语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北京大学宋扬副教授以“中国西班牙语教育中的挑战——一项基于系列实证研究的报告”为题作了发言,基于近年四项实证研究数据,并联系自己的访学和教学实践经历,揭示了当前中国的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信仰、口语水平等方面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外交学院刘诗扬老师以“基于语料库的汉西视译偏误分析”为题作了发言,通过构建包含2900余条偏误的语料库,系统分析了73名学生在汉西视译中的错误类型与成因,并指出汉西语言结构差异引发的母语负迁移、认知负荷超载以及专业知识欠缺是导致偏误的主因,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

对外经贸大学王奕老师在题为“汉西文学翻译中语言变体的处理办法——以《茶馆》为例”的发言中,以老舍先生创作的具有浓郁北京地方特色的话剧《茶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原文及1981年外文局译本与2009年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学者合译本这两个西语译本,系统分析了方言及口语化表达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与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尚培珠助理教授发表题为“中国学习者西班牙语语调产出模式与声学线索感知特点”的报告,通过系列实验揭示了母语声调系统对二语语调习得的深层影响,并提出中国学习者在产出西班牙语疑问句时存在系统性偏误,为理解汉西语调类型差异所引发的习得难点提供了系统的语音学证据,对改进外语语音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北京语言大学焦剑老师以“汉语母语者西班牙语非重读代词习得研究”为题,通过系列实证研究系统揭示了母语迁移与二语输入环境对代词习得的影响,为理解汉西语法界面习得难点提供了实证依据,使大家对非重读代词学习困难的本质理解更加深刻,启发了西班牙语教师优化代词系统的教学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杨丰榕老师则以“中国大学生西班牙语习得中外语愉悦的影响因素研究”为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发现外语愉悦的产生同时受到个人内部因素和超个人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并用“控制-价值理论”有效解释了愉悦感形成机制,为优化外语教学中的情感支持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李静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以 “西班牙语语言学前沿研究” 为核心主题,集中展现了我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学术自信。她特别强调,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选题精准、内容扎实且见解独到,全面覆盖学科多个前沿方向:从西语教育实践的实证分析与挑战应对,到汉西释义偏误的深度剖析与语料库应用;从文学翻译中语言变体的精细化处理,到中国学习者西语语调特征与非重读代词习得规律的专项探究,再到外语愉悦情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为现场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

本次分论坛邀请到多位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与会者围绕西班牙语教学改革、文学翻译创新、汉西语调对比等核心议题,呈现了多元且开阔的研究视野。研讨内容既立足中国西语专业学生在语法、词汇、表达层面的个性化学习难点,也兼顾全球范围内西班牙语语言研究及习得的普遍规律。这些探索不仅清晰勾勒出该学科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多元发展路径,更彰显了理论创新、实践反思与中外学术互鉴的深度融合,标志着中国西班牙语语言学研究正迈向精准化、跨学科与国际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