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词与世界·Word & World”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系列讲座第52期
日期: 2025-11-26
2025年11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词与世界·Word & World”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二期暨MTI教育中心系列讲座第五期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人工智能时代译者何为:角色转变、能力要素及发展路径”为主题,特邀北京理工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曹莉副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牛云平教授主持。
讲座开篇,曹莉直面AI时代翻译专业面临的核心挑战:AI技术的高效发展不仅重塑了翻译工作流程,更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译者核心价值的讨论。她强调AI可以取代人完成诸多简单劳力型翻译任务,但无法复制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情感表达,这正是人类译者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曹莉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AI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实践,包括数字人、智能翻译工具等技术落地场景,并阐释了AI技术的核心构成要素——数据、算法与算力,让参会者直观技术发展对翻译行业的影响。她提出,翻译研究领域已进入“智能范式转向”阶段,传统研究范式已难以适配行业发展需求,研究者需主动结合AI技术探索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曹莉详细阐释了AI时代翻译实践者应具备的六大角色定位及能力要求:一是AI的对话者和合作者,需通过多轮精准对话引导AI完成翻译任务,实现人机协同;二是指令工程师,要掌握prompt engineering技术,以精确指令激发AI的翻译潜能;三是语言服务架构师,需兼顾客户需求、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与文化背景;四是语言审美者,具备高水平的文体风格与情感表达适配能力;五是文化操作者,在翻译中进行精准文化干预,保障译文的文化适配性;六是质量评估师,借助AI工具开展译文准确性与通顺性校验。
关于翻译专业人才的未来职业发展路径,曹莉提出,翻译专业学生与从业者需打破传统译者定位,向“语言服务专业人才”转型,可重点关注垂直领域语言服务专家、语言技术专家、新兴行业本地化专家等发展方向,通过能力升级适配市场需求变化。她同时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AI时代知识与技术迭代加速,翻译从业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与技能储备,才能在行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讲座最后,牛云平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曹莉针对参会者提出的“AI与文学翻译的结合应用”“科研的学术伦理”等问题详细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本次讲座聚焦AI时代翻译行业的核心变革,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不仅帮助参会者清晰认知了行业发展趋势,更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从业者职业规划提供了明确指引。作为“词与世界”系列讲座与MTI教育中心系列讲座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平台的桥梁作用,为推动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撰稿:赵嘉玲
编辑:贾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