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区域国别研究下的澳大利亚研究中澳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 2025-11-12

在第25届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文化周期间,由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区域国别研究下的澳大利亚研究中澳学者论坛”于2025年11月5日在立德楼成功举办。论坛上,来自中澳两国的学者围绕澳大利亚文学、澳大利亚历史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等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


论坛第一部分围绕“澳大利亚历史”展开,由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教师张磊博士主持。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David Walker教授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Karen Walker教授作了“澳大利亚及其历史的六个主题”的主旨发言。两位教授系统回顾了这片大陆从原住民文明至今的发展脉络。David Walker教授强调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是“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超过六万年的历史。他系统梳理了欧洲殖民、农牧矿业发展、1901年联邦成立、1972年社会文化转型,以及中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等关键历史节点。David Walker教授指出,澳大利亚从一个以英国文化为主体的国家,逐步发展为拥有300多种族裔背景的多元社会,这一历程体现了其文化的韧性与开放性。

论坛第二部分围绕“澳大利亚文学”展开,由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教师郭子恩博士主持。著名翻译家、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专家李尧教授作了2024年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的主旨发言。他系统梳理了2024年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动态,介绍了2024年澳大利亚文学的多元繁荣,以及原住民与移民作家的文学成果。他指出,澳大利亚文坛在2024年呈现出“多元共生、老中青三代齐放”的繁荣景象。老作家如蒂姆·温顿、海伦·加纳继续推出力作,新生代作家如罗比·阿诺特、艾拉·巴克斯特等也备受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住民作家如布鲁斯·帕斯科、阿尼塔·海斯等在文坛持续发声,移民背景作家如越南裔的南乐、马来西亚华裔的卢俊翔等也在题材与形式上大胆创新,展现出澳大利亚文学的活力与包容性。李尧认为,澳大利亚文学正以其丰富的叙事,不断拓展着国家文化的边界。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作了题为“作为软实力的文学:通过小说和文字叙述理解澳大利亚”的主旨发言。王敬慧强调了文学在跨文化理解中的独特作用。同时,文学作为软实力,连接了中澳之间的情感与相互理解。她指出,文学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共情与自反性的媒介,能够跨越国界,连接人心。通过分析理查德·弗拉纳根、J.M.库切等作家的作品,她阐释了叙事如何承载希望与爱,成为对抗冲突与遗忘的力量。王敬慧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学的人文价值愈发凸显,它唤醒感性,促进中澳人民之间的精神共鸣与相互理解。

论坛第三部分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由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林慧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教授作了题为“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澳大利亚研究”的主旨发言。李建军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路径指出,“十五五”期间,区域国别学将进一步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绑定,强调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加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多维度研究,推动研究方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李建军强调,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正突破传统人文社科边界,构建“语言+区域+专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2025年新增该专业本科点,正是为了系统培养“国别通”“领域通”的高层次人才。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方面,他提出要加强对国际经贸规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防控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路径。

本次中澳学者论坛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与澳大利亚研究的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深化了学术共识,而且为中澳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宽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维度,彰显了中澳人文交流的活力与韧性。
编辑:米晓颖、刘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