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人工智能+外语”融合创新系列研讨——AI赋能,外语科研智能化转型研讨会暨外语科研知识库部署专题工作坊

日期: 2025-11-12



2025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先进教研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外语”融合创新系列研讨——“AI赋能,外语科研智能化转型研讨会暨外语科研知识库部署专题工作坊”在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主任王智超担任主讲,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伍倩担任主持。外国语学院多位青年教师参与交流,现场互动充分。



王智超以“科研知识库的构建与大语言模型协同机制”为主题,系统阐述了知识库在外语科研中的核心价值及其与AI协同工作的实现路径。他从知识库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化特征入手,指出知识库不仅是“结构化知识的系统化集合”,更是提升科研效率、降低大模型产生幻觉概率的关键工具。通过将个人文献、理论著作等研究材料系统整合为知识库,研究者可实现对专业内容的精准控制与高效调用,显著提升大模型在专业领域的产出质量。



王智超结合外语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具体研究方向,详细展示了知识库在实体识别、关系抽取、语义网络构建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他强调,知识库与大模型的结合,不仅能实现文献的智能管理、主题演化分析、跨文本风格识别,还能在多语种研究、术语标准化、学术论证可复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外语研究向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的新范式转型。

在实操环节,王智超逐步演示了AI模型的知识库部署流程,包括文献上传、知识库创建、智能体配置与对话调试等关键步骤。他特别指出,研究人员通过多轮对话与反馈,可逐步“驯化”AI模型,使其更好地理解研究意图与写作风格,最终实现高效、可控的科研辅助。

在讨论与互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知识库与学科结合的实践路径”“多语种研究中的AI应用”“学术写作中的人机协同策略”等议题展开了集中、深入的交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与研究人员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善用知识库等工具提升科研效率,同时保持对研究过程的深度参与和批判性审视,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伍倩在总结中指出,王智超的分享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为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与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与方法论支持。她强调,面对科研与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外语教师应积极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能力结构,以技术赋能科研,以智慧引领创新,共同推动外语学科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工作坊为校内外语教师与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沿的技术视野与实用的操作指导,也为推进“人工智能+外语”深度融合、探索科研智能化转型路径提供了持续推进的动力与资源。未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研讨与培训,助力教师在AI时代实现能力升级与科研突破。

 


 

海报设计:吴丝寒

撰文:郅荟

编辑:崔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