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九届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 2020-12-18


2020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词与世界”第九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论坛是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自2011年起至今,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激发思想、鼓励学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第九届研究生论坛于今年10月发出征稿通知,12月5日公布入选结果。本届论坛入选论文来自世界39所高校,其中校外投稿91篇,校内投稿56篇,共计147篇,涵盖英、俄、日、德、法五个语种。本届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共设置主会场及13个分会场,来自各语种语言学、文学、翻译和文化四大方向的147名研究生们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

本次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外国语学院院长杜鹏教授作开幕式致辞,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要新乐老师作主旨发言。杜鹏副校长简要介绍了开展本学术论坛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并向此次参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亲切问候,鼓励同学们积极用文字探索世界,投身外语学术研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王宗琥教授作“读书·写作·思考”主题发言,从自身经历和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开展学术研究这一问题,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检验问题并进行论文写作的学术研究经验,并提出作为研究生,应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坚持自己的特色、立场以及思维方式,为学术而学术,为人生而学术,为人类而学术。要新乐老师通过介绍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如何避免抄袭等问题梳理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向研究生们详细讲解了外语类学术写作规范,建议同学们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记笔记和写作的习惯,建立良好的学术规范。


(杜鹏副校长作开幕式致辞)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教授《读书·思考·写作》的主旨发言)


(要新乐老师《外语类学术写作规范》的主旨发言)


在上午的主会场中,一共有来自全国39所高校的147名硕博研究生参会,其中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柳逢霖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秀慧博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荟媛博士、佟彤博士进行了大会发言,分别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四位同学的发言涵盖了英、日、法三个语言专业以及文学、语言学两个方向。


(香港城市大学柳逢霖博士发言)


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点评老师都针对其论文和发言内容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点评。各位点评老师分别为:陈世丹教授,李铭敬教授,杨敏教授,刘海清教授。


(陈世丹教授点评)


(李铭敬教授点评)


(杨敏教授点评)


(刘海清教授点评)


下午两点,根据语种和方向,论坛共设13个分会场,参会同学于各自的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读,各会场的点评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都做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建议和指导,来自各高校的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分会场结束后,每个分会场都产生了1-3位“专业之星”。


(同学们在俄语第二分会场宣读论文)


(赵蕾莲教授在德语分会场进行点评)


颁奖仪式与闭幕式于下午四点四十分在主会场准时开始。在颁奖仪式中,陈方教授在线为26位“专业之星”的获得者以及4位“学术之星”论文奖的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最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方教授作大会闭幕式致辞。她表示希望通过论坛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为广大研究生同学们提供学术探讨的机会,让大家更加了解人大外院,同时陈方教授对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表示了肯定,对各位参会老师和同学们以及承办本届论坛的俄语系和会务组所有同学致以诚挚谢意,希望明年线下相聚,能看到更好的同学们和更优秀的论文。


(学院副院长陈方教授作闭幕式致辞)


外国语学院第九届研究生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老师们的认真评审以及论坛筹备委员会精心组织。会后,与会老师和同学都高度评价了本届论坛,认为本论坛促进了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师生们跨校、跨院系的交流探讨,为拓宽学术创新领域、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了解学术前沿探究搭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平台。



(第九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合影)


供稿:倪聪

供图:尹学婷、李元昊、倪聪、郭小倩、丁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