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讨会
日期: 2015-11-18
2015年11月14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成功举办了英语语言文学基础阶段课程设置改革研讨会。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或英语系主任等八位专家与会,一起就英语语言文学基础阶段课程设置改革开展了热烈的富有成效的讨论。研讨会由人大英语系主任陈世丹教授主持。
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热烈欢迎外校专家来人大共商改革大计。201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改革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年和学院建设年,外国语学院积极配合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在人大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提升国际性的目标框架下,制定外国语学院的落地方案,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继续的专业外语人才,使更多的人大毕业生有能力走进国际事务单位工作,不断扩大人大在国际上的影响。目前人大全校各专业都在探索全方位的改革,外国语学院也正在为外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提升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和科学研究前沿探索。
按照会议计划日程,英语系主任陈世丹教授介绍了人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阶段课程设置改革的想法。陈世丹教授主要汇报了两点:1)根据调查,我国现在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已不是30多年前几乎毫无英语基础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直到高中毕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因此,传统的中国式精读、泛读、语法、听力等基础课程已不适应现在的本科生教学需要。接受调查的2011、2012、2013级本科生认为,陈旧的课程设置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知识简单,与想象中的英语文学专业相去甚远。在本科前两年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言语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什么知识都没有学到,白白浪费了两年的青春。直到三年级,他们才感觉进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但语言、文学课时少得就像是一个点缀。2)针对这种情况,人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想法是:改革传统的精读、泛读、语法、听力等课程设置,遵循在使用中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将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中,即在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学习、讨论的同时,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句子语法结构的讲解和词汇量的扩大。恳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出计献策,一起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副校长、著名英语教育专家金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首先指出了英语学科的现状:1)在外人眼里,英语专业不是专业;2)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降;3)外语专业学生与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拉不开档次;4)学生认为一、二年级没有学到东西;5)在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被边缘化;6)在综合性大学与中文专业比,外语专业处于劣势;7)外语被认为是工具、手段,失去了被重视的地位。金莉教授认为,英语专业应该重新定位:回归人文学科,培养具有综合人文学科知识、又有高水平英语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博雅之士”:既掌握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英语表达力和思想洞察力。教师现状也要改善。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语言能力。总之,将英语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是英语专业发展的方向。
厦门大学英语系主任杨士焯教授详细介绍了厦大英语专业的改革,1)准备实施英语语言文学与口笔译双轨制教学;2)办英语专业拔尖班。厦大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其拔尖班教学计划:在一、二年级就开设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英美国家历史等课程。
在两位外校专家的主旨发言后,人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周铭副教授就人大英语系基础阶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做了详细说明,并清楚地回答了外校专家的提问。
人大外国语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贾国栋教授就这个新方案的产生过程做了详细说明。贾国栋副院长曾在2015年四、五月份带领英语系副主任周铭和协助教学管理工作的院长助理江晓丽去了北大、北外、复旦等大学调研。周铭也通过其他渠道调研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作为外语的德语课程等的设置。英语系在参阅了新国标的基础上,召开了英语系全体教师的课程改革研讨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基本达成了改革共识。
北外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人大的改革新方案很超前,但是在脚踏实地做事情。张剑教授认为,英语专业的改革主要是调整技能课与知识课的比例。大多数学校的发展趋势是向大人文学科靠拢,这是很恰当的。传统的模式是一、二年级主要进行技能训练,三、四年级才重视知识,那是太晚了。低年级语音课和听力课可以免修。人文知识课程应该贯穿四个学年。毕业时,学生感到英语专业知识性很强,不会感到自己没有专业。北外要保证本校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技能上的最高水平。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封一函教授认为,英语专业不仅技能性很强,而且其拓展性也很强,因而产生了它的继生性。因此,学生既要有很强的交际能力,更要有丰富的人文思想。首师大英语分为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育两个专业。考虑结业因素,首师大既重视综合知识,也重视实用技能训练。目前,首师大正在从人文学科角度考虑,将这两个专业合并。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黎华教授和英语系主任朱晓琳教授介绍了该校英语专业的改革。该校英语专业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精读课突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于晖教授介绍了北师大正在进行的改革:模仿借鉴哈佛大学的经验,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先进行一年的通识课教育,每个学院都进行经典阅读和文化传承类课程的六门课教学,由学生任选。学生的选课意味着外语学科资源的价值。英语专业开设的六门课是:英语读写、英语戏剧赏析与实践、语言学习机制、西方英文经典选读、英语小说、英语学科导航。一年后的课程设置与人大的新方案接近。与过去比较,加强了写作,开设了批判性阅读与写作课程。确立了语言学、文学、翻译三个方向,学生的选课除本方向课程外,也要选修其他方向两门课程。
对外经贸大英语系主任古晓娟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该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向该校主干专业发展的趋向。考虑学生就业,2015年英语专业就已调整为财经新闻英语专业。老师也需要转向。基础课都改为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语言学、商务翻译、公关礼仪、新闻传播理论等。也开设高端人文讲座,由外教上课。学生可选修二学位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课时压力很大。
人大外国语学院主管人事工作的副院长刁克利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随着课程设置三个模块的实行,学生选课后,可能会出现某些课程教师的过剩,这也是要有思想准备的。
最后,王建平常务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改革势在必行,求变的压力一直都在。英语专业的定位变得很沉重,即知识负荷变得很重。外语学科应该回归人文学科。英语专业必须在内涵上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获得被人认可的地位。
(陈世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