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张勇先教授以“文化自信和支教经历”为题学习解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日期: 2021-12-11


2021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举办“明德为师”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座。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本次“明德为师”系列讲座邀请曾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的荣休教授张勇先老师作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主持,学院党政班子领导、全体教职工现场聆听讲座。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主持讲座)


张勇先教授为我院荣休教师,历任外国语学院院长、院党委书记等职。张勇先教授退休后投身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支援基础教育,作为鄂尔多斯市督学、杭锦旗中学教育教学专家顾问、支教教师,张勇先教授不辞辛劳,发挥英语教学和研究专业优势,深入杭锦旗中学教学工作一线育人育才。


(张勇先老师在讲座现场)


张勇先老师以“文化自信和支教经历”为题,通过对相关英文单词词源的追溯与在家乡的杭锦旗中学感人的支教经历,用深入浅出的例子生动诠释了如何克服文化畏缩,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3.jpg

(张勇先老师与支教中学学生)


追根溯源,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中华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张勇先教授由horde, coach, hooray及Xanadu等四个英文单词谈起,对其发音、词义以及演变进行了简要介绍,阐释了其词源与蒙语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与深厚渊源,并强调作为中华儿女,必须知晓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及其对世界的强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张老师指出如何让世界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中国又如何将自己介绍给世界,是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jpg

(张勇先老师向朋友介绍内蒙当地的高车与车文化)


支教助学,倾心传递知识与温暖

张勇先教授讲到退休后在内蒙支教的几年里,他感受到了农村与城市、贫困县与其他县市的巨大差别。在贫困地区,留守在本地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优质的师资力量极度匮乏。张老师强调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战,实际上也体现了我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四个自信都离不开所有人的自愿与自觉,民众要为国家发展自觉、自愿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张勇先教授分享了自己支教历程中的细节:疫情期间兢兢业业坚持网课教学;为学生集中辅导考题、细心批改作业;培训全校英语教师;联络外研社(北京)和外教社(上海)等企业为杭锦旗中学和杭锦旗实验小学捐赠所需要的图书。勤恳的付出也收获了可喜的回报:在地方教育部门、伊泰集团公司以及杭锦旗中学师生共同努力下,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在张勇先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支教在杭锦旗试验小学)


(张勇先老师为杭锦旗中学学生授课)


(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赴杭锦旗中学实习教师座谈)


(新入职教师获赠张老师出版的新书)


著书立说,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肯定,对于树立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良好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张勇先教授在讲座中也反复提及。他通过“白酒”“炒米”“龙”等词汇在英文中的对应翻译这类形象易懂的例子,用幽默风趣的口吻,指出国内目前存在的文化畏缩现象,主张在深入研究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要坚守好本国的文化根基,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张勇先教授著作)


(学院老师认真聆听讲座)


最后,阎芳书记从四个角度出发,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从思想引领角度,张勇先老师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全会精神内化于深入浅出的讲座内容之中。从师德师风角度,张勇先老师兢兢业业,退休后积极投身于家乡贫困地区支教事业之中,对学生在生活上予以关爱,打开了学生们远望世界的窗口;从国际视野角度,张勇先老师用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如何读懂中国、读懂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课程思政教学法角度,张老师的讲座对于高校教师如何在课堂思政中融入思政相关元素也具有启示性意义;本次讲座传递了在支教助学事业中人大外院人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担当,为人大外国语学院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引领与思路指导。


撰稿:吴迪

摄影: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