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举办第五期“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

日期: 2023-04-16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继续推进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党支部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中心,于2023年4月12日上午在明德国际楼310会议室成功举办第五期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活动。

本次工作坊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探索”为主题,分为“微课课例分享”、“专家点评”和“问答讨论”三个环节。工作坊特邀点评专家为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主任、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应用外语本科专业标准和简介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学位中心本科论文评审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殿恩教授。此次工作坊由大学英语党支部书记张雅萍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及四十余位老师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与本次活动。



首先,刘墨菊老师代表葛晓华、伍阳艳、许葵花、张雅萍四位团队成员分享了她们精心制作的阅读技能微课“Guessing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 by Their Companies”(词语共现猜词法)课例。该课例是外语课程思政系列微课之一,曾荣获“2022年高等学校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与交流活动”北京市优秀作品一等奖。刘墨菊老师首先介绍了该课例的设计背景、理论依据及设计理念。该课例以语言学家J.R.Firth的词语共现语境猜词理论为支撑,采用了情景引入式教学法及启发式师生互动教学法,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的真实情境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课程中教师对词语共现猜词的三种方法(搭配、解释、例证)进行分步讲解并给出示例,鼓励学生通过实例练习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阅读中准确猜测词义。该课例设计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如盐在水,通过使用有关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内容的例句,如加强发展中的监管力度、减贫计划的实施、汉服文化的复兴等,引导学生课外在CGTN手机客户端阅读中国新发展方面的英语时事新闻,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滋养其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同时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刘墨菊老师指出,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赋予语言载体以丰富的社会内涵,使学生进行有社会意义的语言学习,实现小微课大格局,把课程思政落实于语言学习中。



张殿恩教授对刘墨菊老师展示的微课课例及精彩分享予以充分肯定,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张教授指出,外语课程思政融入要紧紧围绕四个原则,即:讲述中国故事,扩展国际视野,强化外语优势,抒发家国情怀,具体落实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三个教学环节中。阅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中心,挖掘提炼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此外,张教授还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日常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开展科研工作,加强思政元素与课程结合的理论构建,并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有机结合。

随后,大学英语教学部的刘启升老师和王珠英老师又围绕“如何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主题进行思政教学实例分享,引发老师们的热烈讨论。最后,张殿恩教授还就老师们提出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提升外籍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是外国语学院本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开展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自开办以来,工作坊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为我院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与挑战、共同探索新思路的平台,提升了教师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