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72期:威廉·华兹华斯、约翰·克莱尔和环境危机
日期: 2025-11-08
2025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72期在明德国际楼512会议室成功举办。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朱迪思·霍利(Judith Hawley)应邀作题为“威廉·华兹华斯、约翰·克莱尔与环境危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英语系代显梅教授主持。

霍利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中心议题,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与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如何通过诗歌回应自然与环境问题。通过细读《抒情歌谣集》《序曲》与《丁登寺旁》,霍利指出,华兹华斯将自然视为“人类心灵的教师”,但这种视角也使得自然被转化为人类心灵的投射对象,从而在感性层面遮蔽了真实的生态危机。相比而言,与华兹华斯的内省式自然观不同,克莱尔的诗歌是一种与自然共处、共生的写作,其语言源自土地的记忆,充满对“失去的地方”的怀旧与抗议。她结合克莱尔的《流浪》与《索迪荒原的哀歌》,指出克莱尔以土地被圈占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被剥夺与生态失衡的深切痛感。
霍利的讲座风格幽默风趣,还以诗歌中“食物”意象的细致解读激发了现场共鸣。在现场讨论环节,线下线上听众踊跃发言。听众从文本细节、作者对自然的矛盾态度,以及约翰·穆勒对华兹华斯态度的转变等方面与霍利教授展开讨论。
在总结发言中,代显梅指出,霍利通过跨学科的视野将浪漫主义诗歌与当代生态批评相结合,展现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与深度。代显梅强调,重新阅读华兹华斯与克莱尔,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浪漫主义的生态维度,而且对于当下环境危机的文化反思也具有启发意义。

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现场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师生到场聆听。线上九十余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同步参与并积极互动,充分体现了“明德致远”系列讲座的学术活力与辐射力。
文案:周瑞文
编辑:董秀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