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刁克利:青年学者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作家研究”系列

日期: 2025-11-01

 

2025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世界文学中心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青年学者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作家研究”系列在明德国际楼512圆满结束。该系列共设四讲,由英语系教授刁克利主讲,青年教师胡婷婷主持,日语系副教授徐园、青年教师任贺贺、博士后万兴及多校师生共同参与。

 

640.png


第一讲探讨作家研究的概念与范畴。刁克利从“一张沉思的脸”和“一片红叶的四种感觉”引入,指出文学与作者密不可分,作者通过语言、结构与视角书写时代,使作品得以传播。他强调作家研究是有根基的研究,需构建作家研究体系,搭建作者、批评家与理论家的文学共同体,以探寻理想作者形象和人类共同价值。

第二讲是作者理论发展四阶段。刁克利梳理为中心论、边缘论、消解论、重构论,清晰呈现作者地位演变:古典时期“人”作为世界中心,为作者的创作主体地位奠定基础;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现实主义通过文学实践共同确立作者中心地位;现代社会理性主体失落,受叔本华荣格等思想影响,作者主体性弱化并逐渐边缘化;现代语言学兴起与结构主义发展、叠加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推动作者走向消解,催生多元文学形式;当代则借女性主义、族裔文学等有望实现作者的主体性回归与重构。

 

640-1.png


第三讲是作家生态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刁克利提出作家是动态生成的角色,始终处于生成生长的系统中,围绕作家生成、角色、创作、影响。刁克利结合实例用两种方法讲解:一是单维阐释,以荷马阐明作家角色论(自我认知与身份确立)、以但丁解读作家生成论(生成轨迹)、以莎士比亚阐释作家创作论(创作与发表)、以弥尔顿《失乐园》说明作家影响论(作品批评传播);二是多维阐释,以华兹华斯为例完整呈现这四方面。此外,刁克利提出可通过跨时空和跨领域视角,将个体研究延伸至群体研究。

 

640-2.png


第四讲是作家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刁克利指出,作家理论即作者的文学理论,是作者的文学思想的表达和阐发,具有语境化、形式多样化、作品分散化、风格化特征,以理论著述、非虚构文类、传记自传、关键词等形式呈现。刁克利指出研究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品、学术史批评史近义词、关键词、文论评价,运用互文、数字人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视角,梳理、阐释并回应时代问题,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640-3.png


在师生交流环节后,胡婷婷作讲座总结,刁克利亦分享了其对《作家文论》英译版本及各国别作家文论通史出版的展望。

 

撰稿人:李慧心

编辑:黄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