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解读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日期: 2020-11-09
2020年11月4日下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邀请,在明德国际楼625会议室为大学英语教学部的老师们做了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课程设置的“变”与“不变””的讲座。讲座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教授主持了讲座,大学英语教学部及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与向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大英教学部的其他老师通过腾讯会议聆听了向教授的讲座。
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2015 年底报送教育部审核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做出修订,从而形成了最新版《指南》(2020版) 。本次讲座中,向教授从“变”与“不变”的视角出发,就大学英语课程的意义、《指南》“课程设置”修订的理据、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性质以及“课程设置”部分的传承与修订等议题为老师们深入解读了《指南》(2020版) 中“课程设置”这一部分内容。总体而言,《指南》(2020版)进一步充实和细化了大学英语课程对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内涵,指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助力学生了解世界,培养人文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能“促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及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质人才。
向教授在讲座中为老师们着重介绍了《指南》(2020版)“课程设置”的修订实质。他强调针对“课程设置”的调整、添加和删除等修订都是对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对大学英语教育使命的进一步充实。大学英语的“工具性”重在提升能力,“人文性”贵在强化思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的都在于培养有能力、有理想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升能力就是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能力,提升学生“一专多能”或“一精多会”的能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融通中外的能力,提升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人文助力强化思政,就是要透过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提升能力和强化思政是《指南》修订的出发点,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展望未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新文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在《指南》(2020版)的引领下朝着能力导向、思政统领、通识化、多样化、系统性等新的方向健康前行。
向教授报告部分结束后,老师们就自己感兴趣地话题和向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如何理解旧版《指南》课程定位中“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句中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替换为新版中的“能力、素质与素养”?如何在读写课的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这两种技能的习得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英语日常教学之中?向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为老师进行了细致地解答。讲座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向向明友教授表示感谢,他的报告不仅帮助大家对《指南》(2020版)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日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