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 外国语学院“从大学到中学:文化自信和支教经历”专题研讨课顺利举行 ​

日期: 2021-12-01



2021年12月1日,外国语学院《从大学到中学:文化自信和支教经历》“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在明德国际楼310顺利举行。本次课程由张勇先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佳伟老师主持并导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到场听讲。张勇先教授曾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长期处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一线,著作颇丰。张老师在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坚持在曾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从事外语教育扶贫支教工作。此次专题研讨课,张勇先教授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从大学到中学:文化自信和支教经历》为题,深入浅出地展开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的讲解。



首先,张勇先教授从解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讲起。他强调,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中国人民大学是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作为人大学子,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守好红色根脉,挺起精神脊梁,担起使命责任,让红色基因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张老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鲜明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因和特质,辩证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精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治国理政等基础、根基、血脉、源泉作用和不可或缺的借鉴、滋养、启迪意义,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纽带作用和认同功能。当下我们正处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同学们更要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重任。



张勇先教授结合退休后他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杭锦中学支教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这三年来的故事。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张老师帮助杭锦旗的教育机关、中学与北京人大附中等中学建立了联系,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系,请各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生到当地中学长期实习;联系出版社为当地中小学捐赠外语教学书籍等。他介绍了当地艰苦的条件,分享了一些前来支教的年轻人甘愿扎根此地的感人故事,讲述了自己投身基层教育扶贫的缘由与感受,激励同学们树立高尚远大的理想信念。当张勇先教授讲到自己支教的三年里,学校的一本上线人数由几个到十几个,再到三十多人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为张老师充满情怀的讲述而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与时代潮流、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结。

整场课程中,张勇先教授讲授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语言诙谐幽默。张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勇敢开口学外语,同时不能想当然,而要以严禁求真的态度学外语,这样才能“又红又专”,成为党和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栋梁之材。

最后,李佳伟副书记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李老师鼓励大一的同学们要向张勇先教授学习这种爱党,爱国,不求回报的反哺家乡故土的精神,要立场鲜明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作为当代的青年学子,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积极地去践行爱国主义,发扬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要继续苦练内功,深耕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开拓眼界,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可以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