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人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成功举办多场主题学术讲座

日期: 2021-12-15


近期,人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举办“比较文学变异学”、“21世纪美国小说主题分析与研究”、“外文学科的旧學与新论”、“传统,融合与创新:与人大外语专业研究生一席谈”为主题的四场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陈世丹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11215223119.jpg


曹顺庆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

作《比较文学变异学》主题讲座

2021年11月24日下午,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曹顺庆教授在腾讯会议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陈世丹教授主持。

曹顺庆教授指出,比较文学变异学是研究文学、文化、文明横向交流与阐释变异的规律,研究人类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创新规律的学科理论,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的成功建构。比较文学是研究文学横向发展的学科理论,而比较文学变异学提出,文学的发展有纵横两条线。比较文学变异学提出了文学横向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即变异理论,弥补了文学横向发展理论的不足,推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的建设。

曹顺庆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曹教授梳理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同源性、类同性到变异性的发展脉络,指出只承认相同的可比性是国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缺憾。第二,比较文学变异学弥补了西方比较学学科理论的缺憾,发现了文学横向发展变异的规律。目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是以“通”或者“同”为基本准则。一味求同,是忽略文学横向发展的另一面,即“变”。变异学作为重要的创新理论,是文学横向发展变异规律的总结,也是人类文化及文明发展研究的重大突破,是对比较文学研究盲点及偏见的补充和纠正。第三,比较文学变异学是中国话语的世界亮相,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的成功建构。第四,变异学的中外文化背景。第五,变异学的主要贡献。曹教授指出,变异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变异性、异质性首次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最后,曹教授指出,文化与文学的变异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

讲座结束后,曹顺庆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本场线上讲座吸引了一百余名同学参与,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215223213.jpg


杨金才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

《21世纪美国小说主题分析与研究》主题讲座

12月1日下午,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线上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21世纪美国小说主题分析与研究》的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陈世丹教授主持。

杨金才教授回顾了20世纪末的美国文学,并通过丰富的例证对进入21世纪后美国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杨金才教授指出,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文学基本走上了多元化、纷争和探索之路,互联网促成了出版界、学界和作家写作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严肃主流文学”失去了原先绝对主导的地位和影响力,作家们运用后现代标志的多种创作手法描写现实,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寻求创新,从现实出发反观人性和历史,21世纪初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社会,也改变了美国文学。随后,杨金才教授着重从“9·11与美国文学”和“移民书写”两个部分对进入21世纪后的美国小说进行梳理。在第一个部分中,杨金才教授指出,“9·11”催生了“思痛”文学,这类作品大多不描述“9·11”这一事件,转而描述创伤与记忆,反思美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和伦理困惑;受“9·11”事件影响,新世纪美国战争小说同样是反思性的,以战争为背景,展示的是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活,表达对普通人性的思考,对政治的关切;与这两类作品同属一脉的是“转向普通生活,关注人伦道德”的作品,这类作品凸显人伦主体,普通人和弱势群体成为叙述主体,家庭、婚姻、儿童等成为关注焦点,探讨逆境中的人生,思考人性。在第二个部分中,杨金才教授简单梳理了21世纪美国小说的移民书写,指出逆全球化带来各种冲击使移民问题复杂化,移民小说再度成为文学创作的热点,作家们以创伤、记忆、离散、文化失根和错位等主体书写方式探寻走出移民身份的困局。讲座结束后,杨金才教授与参加讲座的师生热烈互动交流,就大家提出的21世纪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之关系等问题做了详细生动的解答。

最后,陈世丹教授对杨金才教授表示感谢,并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概括,认为杨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具有很高的前沿价值,为开展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并希望参加讲座的师生们能够坚持学术研究,努力开辟美国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曹莉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

《外文学科的旧學与新论》主题讲座

2021年12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应邀出席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人大外国语学院陈世丹教授主持的系列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曹莉教授以《外文学科的旧學与新论》为题,围绕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密切关系,给大家呈现了一场熔古铸今、守正创新的精彩讲座。

讲座的开始,曹莉教授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以“新文科”为引子,提出“深入细致地重温和考量外文学科的旧学与新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外文学科中国梦的第一步”。曹莉教授带领大家回顾历史,介绍了“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外文学科的发展与新中国和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同构同行关系”;生动讲述了外国文学领域的一批中外学者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与思想传播活动;详细讲解了文学批评的现实关怀与社会功能,提出“外国文学将与其他人文等学科一起,共同影响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产生世界性影响”。

就文学人才培养的问题,曹莉教授对比中外文学教育原则,介绍了“智性与感性”、“知识整合”、“跨学科研究”等学科内在要求,并结合当前“新外文更多关注技术层面”的情况,提出“培养心智、传承文化、甄别价值、审视文明”等学科培养建议,重视文学与文化、社会和文明的“契合”。曹莉教授以“京师同文馆”和“清华外文系”为例讲述了“旧学”的内容与精神,提倡以古方今、鉴往知来;以改革开放头20年和后20年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为例,讲述“新论”的“新阶段与新格局”;并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提出“新文科”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曹莉教授从宏观上对外国文学发展的“固本与创新”,微观上对重视学科“本体价值和基础性”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并就“外国文学学科如何更进一步介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整体性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发问。讲座的最后,陈世丹教授对精彩演讲表示了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线上的同学们也积极地与曹莉教授互动,就文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向明友教授作《传统,融合与创新:

与人大外语专业研究生一席谈》主题讲座

2021年12月8日,外国语学院学术系列讲座——“传统,融合与创新:与人大外语专业研究生一席谈”成功举办。学院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作为讲座主讲人。受疫情影响,来自外国语学院的7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传统,融合与创新”主题讲座由英语系主任陈世丹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陈世丹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师生感谢向明友教授应邀为外院博硕生做外语专业科研经验分享的讲座,并对积极参加本次讲座的师生表示由衷地欢迎。

首先,向明友教授进行了科研之路探索的经验分享。高校外语师生苦于科研难,发表难,国际发表更难。向教授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梳理个人教学、科研观入手,以个人科研发表经历为线索,从传统,融合与创新视角,就科研与发表问题与在线的师生进行了分享。

向教授强调,科研之路重在坚持、贵在创新。向教授指出知识、素养、能力三个方面的科研基本储备是学术创新之根基。接着,向教授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分享了自身的科研创新路径——透过语言悟人文、基于人文求思辨,积累思辨做科研。

向教授总结了科研成果发表的经验,即科研发表必须持有执着的目标,每一本刊物都有其自身偏好和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故而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与规范,因而投稿之前必须对其规范熟悉把握。

最后,陈世丹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并再次对向明友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本次主题讲座在各位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撰稿:姜峰 王黎娜 陈佳旻 王莹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