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系列讲座 “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概念辨析”第一讲成功举办

日期: 2022-10-20


2022年9月18日,为推动“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英剑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举办“和合之美” 系列讲座“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概念辨析”第一讲。本次讲坛邀请了三位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潘志明教授。讲座由郭英剑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形式线上进行,共约800位师生全程参加。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主持


李维屏教授首先从跨学科视角分享了他对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次介绍了英国文学的共同体表征、文学中共同体跨学科研究的意义、《贝尔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跨学科阐释,以及《尤利西斯》中共同体的跨学科表征与审美批评。李维屏教授指出,共同体在英国文学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经典问题,命运共同体的跨学科研究是在习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景下提出的,是对这一伟大构想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国家战略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有益探索。他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医学等视角解读了《贝尔武甫》与《尤利西斯》两部作品的共同体书写,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发言


殷企平教授从现代性的视角为共同体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殷企平教授指出共同体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分别介绍了“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现代性赋格中的共同体元素和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并以英语诗歌为例对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进行了示范性解读。殷企平教授从概念辨析的视角出发,探索了现代性的起源与界定,强调须在现代性语境中审视共同体书写,展现出严谨的研究态度与成熟的研究理念。此外,殷企平教授对于希望、想象等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关键词的阐释,以及“反思现代性,形塑共同体”这一观点的提出,极大拓展了文化共同体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发言


潘志明教授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了共同体的概念,通过溯源《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进行了翔实的梳理,区分了自然共同体、部落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等一系列术语。此外,潘志明教授还介绍了中国十一年来共同体相关表述的变化历程,提出中国政府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潘志明教授从政治视角对美国亚裔文学中的共同体进行了深入解读,其讲座内容同时涵盖了对何为文化、何为共同体、何为文化共同体等问题的解惑与探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潘志明教授发言


论坛随后进入问答环节,参会听众踊跃提问,三位专家就共同体的形成与界定、共同体的文化视角解读、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如何关注“小文本”的同时建构“大文学”话语体系、如何看待美国亚裔文学文化差异等问题进行详细回答,参会者对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辨析与研究前景有了更为明晰的认知。

最后,郭英剑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专家们表示感谢,并做了总结发言。郭英剑教授认为,研究文学中的共同体是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课题,这也是课题组研究文学中的共同体的基本前提。郭英剑教授表示,课题组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将认真借鉴共同体研究的跨学科成果,通过紧抓“批判”等关键词的方式,在现代性语境下深入开展共同体研究,在关注大文学的同时立足小文本,深化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


部分线上参会人员合影


图文: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