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重构内容,实现启智增慧,培根铸魂 —— 外国语学院“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第四期顺利举行
日期: 2022-05-12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5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工作坊”第四期活动,旨在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本次活动特邀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与团队主持人、湖南省外语课程思政联盟主任刘正光教授做线上讲座,题目为“转变理念、重构内容、优化路径,实现培根铸魂”。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学院党委委员张雅萍老师主持。
刘正光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落实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启智增慧、培根铸魂是根本。外语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1)优秀文化,包括中国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2)时代精神,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3)一切真、善、美和正能量。刘教授指出,外语教学不应局限于零散知识点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语言能力与促进人的发展同向同行,造就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格局)的知中国、爱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转变外语教学理念是关键。刘正光教授认为外语教学应有三个转向:1)由“他者”转向“对话”,改变学习内容的单维性,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并置,引导学生文化交流、文明互鉴;2)从语言学习转向语言生活,重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克服历史依赖与路径依赖,摒弃结构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树立基于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的新理念,采用以主题和意义为中心、基于语言使用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的格局与视野、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等;3)自主学习转向混合式学习,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理解、包容、共享的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具备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沟通、合作、创新能力。
第三,重构剧本是核心。刘教授指出,教材是国家事权,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大学外语教材应体现新时代新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材建设是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重构教学内容的原则是注重系统性,语言与见识并重,促进文化理解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教授通过教材中的鲜活实例,向大家展示如何通过翔实的文本分析,层层递进,升华主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的能力,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四,创新方法是路径。刘正光教授指出将四个维度创新融合:1)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融合筑牢师生立德树人意识;2)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融合,提升立德树人能力;3)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抓实人才培养改革;4)课程思政、(思辨、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三位一体融合培养卓越与情怀。刘教授还分享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工具,如summary writing,词汇练习,翻译、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从微观语言现象,洞悉宏观社会、文化深层逻辑,由文本内容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做到“显隐双线,随风潜入”,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
刘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对于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师德垂范是保障。正如总书记所说,“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中贡献力量。
我院三十多位教师在线聆听了刘正光教授的精彩讲座,大家收获颇丰,认为刘教授的分享为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外语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明确了思政育人的融合之道、融合之路、融合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