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视野·思想·教育——优秀教师谈教书育人”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日期: 2021-06-25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6月23日下午“视野·思想·教育—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师谈教书育人”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在明德国际楼310大讲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由教务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特邀外国语学院历届荣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称号的六位优秀教师进行分享交流。理学院党委书记臧虹、教务处副处长徐婷、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以及全校各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同时也是外国语学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举办的“明德为师”系列活动之一,发挥优秀教师模范的“示范效应”,传承身边优秀典型模范教师的师道精神。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主持。
阎芳书记首先感谢教务处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热烈欢迎来自各学院教师的积极参与。阎芳书记谈到建党百年七一庆祝的脚步邻近,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办学的根本目标,党和国家对人大教师群体有更高的期待,青年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有更高的渴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希望各位教师能在本次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中有所收获,未来争做“四有”好老师。
教务处徐婷副处长在致辞中对外国语学院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表示了感谢,介绍了学校一直以鼓励教学优秀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希望学院积极培育优秀教学育人名师,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经验交流,努力形成以教书育人为荣的良好氛围。
外语学院六位校级“教学标兵”的老师们分别作了经验分享。英语系代显梅教授以丁尼生的诗歌《尤利西斯》为例,展示了如何从视野、思想和教育三方面入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启迪学生“修齐治平”,做有责任意识的年轻人。
英语系郭庆民教授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传授知识和开拓学生视野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德语系来炯副教授分享了德语基础语法课程的教学分析,她提出,从思想上改变以应试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在专业的视域上,树立专业思想,拓展专业视域;在跨文化的学习视域上,认识到语言学习本质上要从文化入手;以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MTI教育中心杨彩霞教授展示了教导、引导、指导三个层面的教学理念,通过三个教学案例具体阐明了三个维度的意义。她认为,教师除了教学本身外,更应该以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指导,打开同学的思维局限,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
大学英语教研室刘启升老师以《高级英语写作》课程中的议论文写作为例,梳理了议论文写作的概念,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华盛顿邮报中崔天凯大使的文章,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写作技巧,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
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初萌分享了自己总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用深刻的内容让同学们赞同,用启发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用幽默的语言让同学们开怀,用丰富的知识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她认为,教师应深入理解年轻一代的学生,面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老师就是点亮民族希望的灯塔。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党委书记阎芳老师在总结此次分享交流活动时谈到,希望人民大学的教师们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有奉献精神,始终处于学习提升状态,把自己的温情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做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撰稿:杨彦堃
摄影:李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