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背叛的语法:我们的来处与去处

日期: 2025-10-29



 

10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背叛的语法:我们的来处与去处——爱德华·路易对谈梁鸿”座谈分享会在立德楼909圆满举行。法国作家爱德华·路易与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应邀对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吕如羽主持活动,法语系硕士研究生王心言担任活动翻译。







 

吕如羽以“阶级变节者”和“羞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分子在书写故土时所面临的所谓“背叛”问题。爱德华·路易首先界定了“本真”并不是个体的出身,而是个体期望成为的人。梁鸿强调,中国的“阶层背叛”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现实层面的生活差异,其二是写作层面的背叛,即思想上的出走与远离;精神上的分离使作家以新的目光审视故土,尝试摆脱父母与家乡蕴含的“过去性”,这同样是路易作品中残酷性的来源。对谈借此延伸到作家书写故土时面临的悖论。路易谈到,他在《和艾迪做个了断》中改名的经历象征着对童年与原生环境的逃离;成年后,他的写作为出身阶层带去“可见性”,揭示他们承受的暴力。梁鸿回应了这种创作困境,提到自己在“梁庄”系列作品中通过袒露真实的心理过程在思想中的流动,将身份的转变内化为文本的内部结构。

围绕写作对真实的追求,路易认为,作家在描述周遭世界时会比生活在其中的人更接近事物本质,创作的责任正在于替不能发声者发声。梁鸿补充道,写作需要透过现实捕捉社会与文化中更深远的存在;她的新作《要有光》聚焦青少年心理问题,展示了家庭交流中的错位与缺失。谈及家庭与个体的关系,路易以自己的作品为例,指出法国各阶层父母面临着各自的挑战。梁鸿则认为,中国家庭结构在代际交流中同样面临理解的难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情感支持值得更多关注与思考。

 


 

吕如羽在总结中指出,尽管中法两国存在文化差异,但在诸多方面呈现出相似性。爱德华·路易梁鸿通过写作介入现实,改变现实,以文学的方式追问“我们的来处与去处”,展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勇气。本场对谈兼具深度与广度,引发了师生对相关话题的深入思考,提问互动环节气氛热烈。未来,外国语学院和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鼓励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前沿动态。

 

供稿:孙子涵

编辑:薛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