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媒介:先锋派的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期: 2025-06-15
活跃于一百年前的先锋派文学与艺术不仅为当时世界的审美认知提供了新视角,也促成了艺术生产实践方面的创新。而当时先锋派各艺术范畴对媒介材料的相互借用,至今仍启发着诗歌、绘画、电影、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
2025年6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流动的媒介:先锋派的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多所高校的18位学者汇聚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共同探讨“媒介”之于先锋派文学与艺术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主任周铭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周铭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并诚挚邀请在座专家学者为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宝贵指导意见。
上午场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编辑孙伊主持。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赵斌探讨了电影小说“物本主义”与当代电影物的哲学,指出其与中国先锋文学关联及媒介考古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艾欣梳理了“形象思维”的概念在俄国艺术思想中从别林斯基到什克洛夫斯基、柯日诺夫的演变与新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汪尧翀借盖伦理论分析先锋主义媒介互渗,揭示技术与观念驱动下突破媒介边界的动因及美学理论破局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姜训禄研究了苏俄无产阶级戏剧空间试验,阐述工厂与工人俱乐部作为演剧空间的政治意义与教化功能;北京外国语大学编辑郭峰解读克利“使可见”的留白,并比较了海德格尔、萨特与福柯对其的不同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黄小轩考辨《吸引力蒙太奇》底稿,揭示爱森斯坦理论与欧洲景观剧传统及梅耶荷德的联系。
专家评议环节,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杂志主编夏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柏教授以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张颖教授分别就物本主义的跨媒介影响、先锋派理论的社会学维度、先锋艺术史与社会革命历史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理论建构与历史语境结合的重要性。
下午场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主编王瑜瑜主持。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副教授谢俊分析了布莱希特戏剧《屠宰场的圣约翰娜》中的悲剧美学坍塌与戏剧机器革命,探讨其先锋美学政治探索;中央戏剧学院讲师何珏菡论证瓦格纳思想中的先锋派要素,包括政治哲学、艺术社会改革工具思想及“颓废”特征等;北京大学讲师王虹元研究扎米亚京《我们》中的先锋思辨,通过文本细读探究与先锋艺术实践的多维联结;《文艺研究》编辑黄雨伦考察了德国先锋派电影历史命运,分析其现代性维度及在纳粹年代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嘉华探讨了《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技术可复制时代修养小说危机及艺术自律的二重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猛阐述了俄国左翼先锋派创作中的“马戏”元素,剖析了左翼先锋派建立“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动机。
专家评议阶段,四位学者对布莱希特剧本中的悲剧美学、德国先锋派的电影在国内和国外的评价差异、“马戏”的身体性等颇感兴趣。大家聚焦先锋派艺术的政治性与美学性平衡以及跨媒介实践的理论边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从多维度展现了先锋派文学与艺术在媒介流动中的探索与实践,揭示了先锋派理论的复杂性与开放性,与会学者的探讨充分反映了先锋文学艺术的“媒介”主题在当下学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