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蕾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德译汉与研究”第二次海外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日期: 2023-11-05
11月1日晚,由我院赵蕾莲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德译汉与研究”(项目号:21&ZD279)成功举办“国外资深专家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邀请两位专家线上主讲,她们分别为本课题特别科学顾问即来自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杰出布朗学者”、德语与比较文学专业丽丽安娜·魏斯贝格教授(Prof. Dr. Liliane Weissberg)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文学院兼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馆长里希特教授(Prof. Dr. Sandra Richter)。报告会邀请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致辞,赵蕾莲教授主持。
王建华教授表示,赵蕾莲教授主持的这项重大项目对外国语学院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他诚挚邀请魏斯贝格教授和里希特教授来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学术讲座。赵蕾莲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的团队成员、翻译的参考蓝本、由德语直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的重要意义和项目进展。她表示,这两位资深教授的报告将加深团队成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解,拓宽其学术视野。
弗洛伊德研究专家魏斯贝格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弗洛伊德的事后追溯行为”(Freuds Nachträglichkeit)。她以弗氏两部扛鼎之作《摩西和一神教》与《梦的解析》为例,论述弗洛伊德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以及语义色彩差异方面新造概念的特点。她强调《梦的解析》中自我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由图像到语言的过程对弗氏解析梦境的重要作用。弗氏常创造新词,翻译弗洛伊德全集之挑战不言自现,因此魏斯贝格教授给予研究团队高度评价。
(魏斯贝格教授做主题报告)
里希特教授在报告“里尔克与关于心灵的科学”( Rilke und die Wissenschaften von der Seele)中阐释德语现代诗人里尔克对精神分析的矛盾态度。她着重以小说《马尔特手记》的代表性引文为例,分析里尔克的童年经历以及他与父母(尤其母亲)的特殊关系。她引用莎乐美的著作,描述里尔克的神经症症状,指出里尔克最后决定拒绝精神分析治疗,旨在保存作家的创造性。
(里希特教授做主题报告)
在问答环节,两位教授与团队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尤其耐心解答以下问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德语现代作家的交互关系以及弗洛伊德杜撰的概念“事后追溯行为”的核心内容。里希特教授诚邀团队成员至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进行学术交流。
第二次海外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为丰富课题研究思路提供了助力,有利于促进中外学者交流互鉴。本课题落实外国语学院加强拔尖人才培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优化布局,积极响应“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我院也将持续关注德语学科发展前沿领域,整合专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培育壮大有科研硬实力、学术传播力的“挺膺担当”人才队伍,为构建中国特色外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