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实践丨“听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与新时代发展实践”宁波站
日期: 2025-11-19

宁波,简称“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因港而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自古以来就承担着内外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重任;同时,宁波也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是内河航运与海运的重要枢纽。为深入探寻这一古老商路的深厚底蕴,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与新时代发展实践”宁波实践团于2025年7月22日至7月24日前往浙江省宁波市调研学习。
上林湖畔,窑火千年照海疆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实践行程从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开始。上林湖越窑自东汉延续至北宋,绵延锻造一千余年,始终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制造的最高水准。在遗址博物馆内,团队成员凝神观赏出土的中晚唐“秘色瓷”,其温润如玉,盈盈有光,展现出中国青瓷技艺的巅峰境界。它们曾作为“贡瓷”,深度参与古代国家典礼,为皇室所专享,承载着华夏礼仪文明的厚重历史。同时,团队成员还了解到,上林湖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成规模销往海外的大宗贸易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商品,远涉亚洲与非洲多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标志之一。青瓷在千年前,就已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联通世界的壮阔征程。新时代的青年,更应主动发掘并传扬这些深沉而璀璨的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来自东方古老又青春的声音。

鸣鹤山下,繁荣商贸越古今
在鸣鹤古镇,实践团触摸到千百年来海上贸易的脉搏。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鸣鹤古镇曾是东南航运的重要枢纽。“一河两街”的水乡格局、380米长的明代药行街、47家“前店后坊”式商铺,勾勒出鸣鹤古镇的风貌。这里曾是内陆与海洋的中转节点,上林湖青瓷、茶叶、丝绸在此汇聚包装,再运往三江口;海外香料、珠宝也在此分散至内陆市场。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这里不仅发展出了兴盛的国药业,也催生了发达的金融业,为古代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提供资金支持。商船攘攘,繁荣穿越古今。外院学子既通语言,亦习文化,更愿担当新时代“内通外联”的使者,在古今交汇处续写中外交流的篇章。

三江奔流,万艘鳞集的古港记忆
三江口,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奔涌入海。实践团在这里感受到了宁波向海而兴的气魄,感受到了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千年的蓬勃生机。

自唐代起,三江口便被确立为三大官方外贸口岸之一,其地理格局极具战略意义:甬江直通东海,姚江则衔接京杭大运河,成为连贯“陆上”与“海上”两大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至宋代,市舶司设立,此处商船云集,大食、日本、高丽等地的船只往来如织,装卸货物、补充给养,一派国际贸易盛景。如今的三江口,高楼迭起,内外交流频仍,仍以“宁波之心”的姿态跃动不息,承古启今,续写着江海交汇的开放篇章。

宁波博物院,凝固时光的历史画卷
在宁波博物院,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现代文明对千年历史所怀有的温情与敬意。在这里,中西文化交融的出土文物、构造精良的古代航船、治理海疆的政令文献,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向海图强”的壮阔征程一一呈现在眼前,勾勒出一幅江海交汇的文明图景。远处现代楼宇如林,近处博物院建筑独具当代美学风格,而与那些静默穿越时光的文物相映成趣,形成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海内外游客如织,共同参谒着伟大的文明。青年学子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应承载这份厚重,走向世界,把东方的故事讲给更远的地方听。


尾声:以青春之眼,续绘海丝新章
从千年前上林湖畔窑火映照着的青瓷荣光,到鸣鹤古镇药行街上流转的商贸传奇;从三江口曾万艘鳞集的古港盛景,到宁波博物院里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三天的宁波之行,不仅是一次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脉络的回溯,更是一场青年与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
这片因港而兴、向海而生的土地,从未停止过与世界相拥的脚步。千年前,青瓷载着东方智慧远渡重洋,成为文明互鉴的信使;如今,高楼林立的三江口依旧车流如织,博物院里的文物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续写着开放包容的新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探寻者,更应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凭借语言与文化的双重羽翼,我们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上林湖的“翠色”说给世界听,把鸣鹤古镇的“商魂”讲给未来听,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焕发更耀眼的光芒;让宁波这座千年港城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坚实纽带。
海丝未远,薪火相传。这场实践的落幕,恰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起点。
编辑:李佳泽
审核:刘心怡 闫宇菲 张泽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