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趣谈|耿艺鸣:音乐是治愈生活的一味良药
日期: 2025-11-21
明德堂的灯光聚焦舞台,当《流浪记》的旋律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台下掌声雷动。在刚刚落幕的“风载我歌行”大学生音乐节中,我院耿艺鸣同学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亚军。这场音乐盛宴于他而言,不仅是一次舞台圆梦,更是一场以热爱为名、以初心照亮成长的人生注解。
一、音乐是刻在成长里的底色
耿艺鸣与音乐的缘分,始于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是女高音,父亲热爱乐器,他自幼便在琴键与歌声中成长,手风琴的乐音里,早已深植他音乐梦想的种子。“人本身就是一件乐器。无论是控制身体去演唱,还是去演奏,道理是相通的。”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他积淀了扎实的音乐素养,一次次走向合唱团与艺术节的舞台,享受着被聚光灯照亮的瞬间。“我是个珍惜舞台的人,能在喜欢的地方唱想唱的歌,就是最大的满足。”这份对舞台的敬畏与热爱,也成为他音乐路上最恒久的动力,让他始终对每一个演出机会满怀热忱。
对耿艺鸣而言,音乐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音乐是治愈平凡生活的一味良药。”他坦言,“人生绝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扎根’过程,而舞台、音乐这些热爱的事物,就是那些‘向上生长’的高光时刻。”“音乐更是一种连接,”他补充道,“正如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音乐为桥,你我同行。’”这句话,也为他平淡的求学时光,缀上了温暖的旋律与色彩。

二、舞台上的坚守与绽放
耿艺鸣谈到,此次决定参赛,既源于好友的鼓励,也来自对明德堂舞台的向往。而更让他心动的,是比赛本身包容的氛围——面向全北京高校开放,民族、说唱、音乐剧等多种风格同台绽放,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能在此找到归属。
然而备赛之路并非坦途。赛前一周,嗓子不适、感冒等突发情况接踵而至,彩排《向天再借五百年》时,高音甚至难以支撑。“当时很担心,如果进入第二轮背水一战,以这样的状态根本无法展现歌曲应有的磅礴气势。”幸运的是,正式演唱这首歌时,他展现出的决心与气势,让他成功站上了决赛的舞台。
最终在第三轮助他赢得亚军的,是杨宗纬版本的《流浪记》。这首歌,是他唱给自己的内心独白。“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离家的少年,害怕在复杂世界中迷失自我的故事。”那句“告别山下的家,自己照顾自己长大”的歌词,恰是他对初心的眷恋与坚守,也诠释着他“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生长”的人生状态。
在耿艺鸣看来,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于技巧。“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作品的情感表达服务的。在舞台上,真诚比什么都重要。很高兴我能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的心声唱给大家听。”

三、以多元姿态拥抱人生
谈到如何平衡爱好与学业,耿艺鸣认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他提到:“首先要保证学业这个‘主业’。在此基础上,爱好是我们给精神‘充电’的方式。”
他鼓励师弟师妹们“重视人生的多样性”——“多一个评价维度,就多一种优秀的可能。”在他看来,优秀具有多元的标准:学业成绩是一种体现,而在运动、音乐、主持、辩论等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不辍、展现才华,同样是这个时代所珍视的价值。
此次“风载我歌行”的舞台见证了耿艺鸣的高光时刻,而他对于“优秀”的多元理解,也为外院人带来深刻启发。他鼓励大家勇敢追寻所爱,让爱好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每一次练习都是扎根,每一次展示都是成长。无论未来行至何方,我们都要以勇敢的姿态和执着的信念脚踏平坎,披荆斩棘,奔赴远方!
期待耿艺鸣在未来更多的舞台上,继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与美好!愿每一位外星人都能如他一般,在各自的领域坚守热爱,珍惜每一个舞台,活出自己的人生底色。
去听一首歌,去爱一件事,去拥抱那个因热爱而闪闪发光的自己!

图:耿艺鸣
文:王子衿 霍伯铭 郑烨琳
编辑:陈姝妤
审核:刘心怡 闫宇菲 蒋易洋 张泽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