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实践丨“听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与新时代发展实践”宁波自主实践团实践手记
日期: 2025-11-19
宁波,这片面朝东海的土地,承载着八千年不曾中断的海洋文明基因。从井头山遗址惊现的中华第一支木桨,到句章古港的樯帆林立;从唐宋时期“明州港”的万商云集,到近代“五口通商”的浪潮激荡,宁波始终屹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成为记载中华文明向海图强的“活化石”。2025年8月2日至8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与新时代发展实践”调研团赴浙江省宁波市调研学习,体会宁波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闯荡四海的气概,以及“兼容并蓄”的胸襟融汇东西文明的智慧。
实践第一日,团队前往天一阁参观调研。踏入天一阁的门槛,时光便陡然厚重起来。“天一”之名,取“天一生水”之意以防火,但这“水”,又何尝不能是滋养了这座楼阁、这座城市的浩渺海洋?这座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它的静谧,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它的心跳,始终与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
天一阁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整体布局严谨,环境清幽,既体现了古代藏书楼的实用性,又展现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美感。范钦的铜像静立在院落一隅,目光如炬,仍在守护着他耗尽心血搜集的七万余卷典籍。在那个海禁与开洋相互撕扯的年代,宁波(明州)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范钦的收藏中,是否也存在异国的舆图或抄本?书页的翻动声里,是否也回响着港口的潮汐与商船的号角?
团队在展厅中观看了天一阁的纪录片:书楼如同一个坚硬的文化内核,由内而外辐射出的文明之光。是天一阁这样的存在,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契约精神,让宁波在输出丝绸、瓷器与茶叶的同时,也同时输出着诚信、智慧与规矩。书香与海风,在此处完成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深刻对话。
在藏书展馆中,团队找到了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商品贸易的相关藏书记载,天一阁的价值,在此时愈发凸显。那些被精心守护的文化“孤本”,那些跨越时代的史料记载,提醒着我们,何为永恒的价值。在宁波,港口连接着世界的宽度,而书阁则丈量着文明的深度。

天一阁行程之后,实践团一行来到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与室外车水马龙的现代喧嚣截然不同,这里的光线是沉静的,空气是凝练的。一层层夯土,一块块砖石,如同巨树的年轮,无声地诉说着宁波千年城址的变迁与坚守。
望京门,顾名思义,是古代通往京城方向的重要门户。它不仅是城市防御的关隘,更是陆路与水路转换的枢纽。来自浙东运河的漕粮、越窑的青瓷、明州的丝绸,正是从这里集散,经由此门进入城市,或由三江口换乘海船,扬帆起航,驶向浩瀚的海洋。站在遗址前,我们调研的主题“东方起点,港通天下”变得无比具体和鲜活。望京门城墙,正是解码宁波海丝基因的关键“序列”。
入口处的序厅,以宏大的历史年表勾勒出宁波建城史。但真正的震撼,来自步入主展厅的那一刻。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下沉式空间展现在眼前,脚下是一条悬空架设的玻璃廊道。廊道之下,便是历经千年、层层叠压的望京门城墙遗址。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夯土与砖石,如同大地袒露的剖面,清晰可见。

在遗址的核心区域,团队清晰地看到,望京门是宁波西面的交通要冲。来自浙东运河的船只,满载着漕粮、瓷器、丝绸,在此处的码头泊岸,货物经由此门入城仓储或交易;而要运往海外的商品,则由此门而出,经城内水道运至三江口,换上远洋巨舰。
此刻,调研主题“东方起点,港通天下”变得无比具体。这道城墙,正是起点上的“门栓”。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更是秩序与安全的保障。正是有了这道坚实的“守”,城内繁荣的市舶贸易、开放的海洋文化才有了立足的根基。这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宁波海丝基因中的核心精神:以坚守为基,行开放之事。城墙之内,是家国故土的安宁;城墙之外,是通向世界的星辰大海。
在遗址旁的展柜中,出土的瓷器碎片、宋代钱币等文物,静静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望京门作为一个水陆转换的枢纽,塑造了宁波人善于连接、构建网络的全局视野。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运河、港口、腹地这个庞大贸易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这种枢纽地位,培养了宁波人整合资源、通联四海的智慧。
带着从遗址中获得的感悟,团队步入尾厅。这里,一幅新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宁波舟山港的巨轮穿梭、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的标志、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蓝图……历史的回响在此刻激荡。千年的“开放”,正升华为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磅礴气魄。
中国港口博物馆位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毗邻梅山湾,现有馆藏文物15000余件,专业书籍资料12000余册,是集教育、展示、科研、旅游、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为了解宁波“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的城市底蕴、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源起与发展,团队于8月3日来到中国港口博物馆,寻丝路旧痕,聆海港新声。
站在港口博物馆前,团队抬头仰望这座巨大的蓝色建筑。它并不张扬,线条简洁而流畅,像微微起伏的波浪,又像静静停泊的帆船。带着雀跃的心情,团队步入序厅——“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这一展厅以历史为序,主要展现各历史阶段中国港口发生的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史实、重大成就。

走在展厅中,像是在时间的河流里溯洄。“因水而兴”、“向海图强”,从河运到海运;从木板船、帆船到钢铁巨轮;从“于越献舟”的古老传说,到“扬州港”的万商云集,人们从未停下探索大海的脚步。时至两宋时期,随着市舶司、高丽使馆等市舶管理机构的设立,明州海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一跃成为浙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继续前行,团队的目光被一个巨大的“数字地球”深深吸引。无数光点如星光亮起,汇聚成一道道金色的丝线,蜿蜒着,交织着,重现丝路的传奇。这不再是教科书上静止的线条,而是流动的、呼吸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血脉。“地球”之上,各个国家的国旗呈环形悬挂着,似在表达各国合作共赢、美美与共,共同保卫地球、守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美好愿景。

展厅以一面多语言标语墙结束:港口让城市更美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发展之路。而中国港口博物馆仿佛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承载着千年“海丝”的厚重记忆,也锚定着今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馆内千年的帆影与馆外现代的集装箱巨轮在时空中交汇,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那追求开放、联通世界的精神之脉,从未断绝,正如那永恒的潮汐,一波方平,一波又起。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团队深刻感知了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气韵。行程始于天一阁,这座静谧的藏书楼以其丰厚的典籍珍藏,揭示了文明深度与知识力量如何作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其书香中浸润的契约精神与智慧规矩,经由海丝之路远播四方。继而探访望京门城墙遗址,千年城址的剖面直观展现了宁波作为水陆枢纽的关键角色,这道“起点之门”生动诠释了以坚实守护支撑对外开放的历史智慧。最终驻足中国港口博物馆,纵览从古越舟船到现代巨轮的恢弘史诗,见证了港口如何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永恒纽带。三处文化地标共同昭示:宁波的发展,源于对深厚文化底蕴的坚守与对广阔海洋机遇的拥抱。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此交汇,以坚守为根基、以开放为志向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正驱动着宁波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破浪前行。
撰稿:陈卓楠、潘悦言、高意庭
编辑:罗江山
审核:刘心怡 闫宇菲 张泽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