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小语种硕士班第五次学术沙龙圆满举行

日期: 2018-12-25

2018年12月22日,外国语学院2017级小语种硕士班第五次学术沙龙在明德国际楼306教室举行。在班主任孟虹老师的倡议及指导下,本次学术沙龙在延续第一学年打破多语种专业壁垒、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之初衷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学术理论交流分享上,旨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助力学位论文撰写。

本次沙龙采取圆桌讨论形式,内容具体包括三大模块,七名同学分别就“文化、文学、语言学等专业研究的理论方法”、“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语言学与文学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作报告,将理论分享、教师点评、同学间互动交流有机结合。


image.png


俄语系文化方向王施展同学在报告伊始,向在场同学提出了“先有空间还是先有时间”的问题,指出自古以来时空问题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探索的奥秘之一。他阐述了苏联时期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和洛特曼二人的时空观,对其进行横向对比,并表示通过研究该理论,我们可以培养新的逻辑思维,更好地把握文化符号学的精神实质,思索文化走向,寻求不同文化间有效交流与对话的方法。


image.pngimage.png


在点评过程中,孟老师提出了文学、文化、历史三个学科的交融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她目前从事的记忆文化研究课题,以及文化哲学、文化批评学、国家间跨文化交流等研究方向。孟老师还为大家阐释了冰山理论、洋葱理论等分析方法,鼓励同学们关注文化热点问题,培养前瞻性思维。

日语系语言学方向的李司阳同学为大家讲述了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史并围绕语言学发展史这一脉络,向大家介绍每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image.pngimage.png


在讨论环节,黄素素同学提出“虽然乔姆斯基主张语言是天生的,但人所能掌握的语言是否有限”这一问题。司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乔姆斯基这一主张是在说明,我们之所以对不同语言掌握情况不同,是因为我们接触这些语言的频率是不同的,用进废退。”孟老师补充道:“人是可塑的,只要想去学,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掌握一门语言。”

随后,法语系李迪同学向大家介绍了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她表达了自己对“符号学家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客观破译符号所指的工作”这一观点的强烈认同,并阐述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符号学的模式被不断运用到哲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中。


image.pngimage.png


法语系闫佳欣同学讲述了20世纪法国文学理论,为大家送上满满的学术“干货”。她指出不同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在某个时期成为绝对主导,20世纪的法国文坛百舸争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纵深发展。佳欣结合法国文学在横纵两个维度的特征,先梳理20世纪以来的法国文学流派、探究理论支撑,随后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例,解释了其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


image.pngimage.png


在“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这一模块中,俄语系刘畅同学认为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现象的载体,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背景,所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从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入手是最便捷和有效的方式。何然同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探索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所表现出的苏联三十年代的社会问题。


image.pngimage.png


孟老师在点评时,强调文学作品的虚拟性决定了它不能成为历史的忠实再现和记录。她希望同学们可以区分文学作品研究和文化研究,指出文学、语言学和文化之间存在跨学科性,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法语系黄素素同学以杜拉斯的音乐性写作研究为例,阐述了无论是语言学、文学、还是翻译,都是基于语言文字产生的学科。她指出,语言文字是架起三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只有灵活运用三种学科的研究,方能使目标学科的研究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image.pngimage.png


六组报告结束后,孟老师肯定了同学们为此次学术沙龙付出的努力,鼓励大家进一步完善想法,润色文章,扩充知识,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孟老师总结了本学期的班级工作情况,部署下学期班级规划,指出研究生学业生涯即将过半,期望同学们在以学业为中心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鉴于目前班级有愈半数的学生在国外目的语国家学习,孟虹老师也希望大家积极与当地高校的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深入探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活动当天正值冬至,孟老师也倡导大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讲好“中国故事”。


供稿:王施展 刘畅

图片:何然

审稿:孟虹

编辑:郭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