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诗人北塔学术讲座在人大外院成功举办

诗人北塔学术讲座在人大外院
成功举办

日期: 2019-04-11


2019年4月9日18:00-19:30,诗人北塔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邀请,以“中国现代诗歌英文翻译之‘难’与‘得’”为主题为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朱源教授主持。

诗人北塔系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常务副秘书长、执行委员兼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秘书长、河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已出版著译约30余种,主要有诗集《正在锈蚀的时针》(中英文对照)《滚石有苔》等、学术专著《照亮自身的深渊——北塔诗学文选》《一个诗人的考辩——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等、译著《八堂课》《哈姆雷特》等。另主编主译汉英双语版年度中国诗选。诗作原稿入藏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库。有“石头诗人”之誉。


C:\Users\徐坤\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06689294216908320.jpg

(诗人北塔)


讲座中,北塔先生从语势、措辞、段式、句式、音韵等维度,举例阐释诗歌翻译之难和克难后之“得意”。从哈丽特·蒙罗、哈罗德·阿克顿到卞之琳、穆旦,北塔先生娓娓道来,将中国现代诗歌英译的发展过程详实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谈到对翻译理念“信达雅”的理解,北塔表示,“信”是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要全面透彻,“达”是译文的传达要对等转换实现,“雅”是中文写作的雅训传统,文言、文雅。由此,他提出,“译”者“释”也,诗歌翻译之难有两处,首先是对出发语难以理解、解释;其次是用目的语难以对等地转换、传达。

由难解而导致的难译可以分成五种情况:一、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难解;二、欧化语法导致的理解困难;三、有些字词与抒情主人公的认知、心理关系较为隐晦,从而导致的难译;四、由于文化隔阂导致的难译;五、诗歌语言为了追求简练导致的难译。在讲解过程中,北塔先生列举了卞之琳《组织的距离》、徐志摩《深夜》以及穆旦《诗八首》等著名诗歌中的翻译细节,让同学们认识到诗歌翻译究其本质是一种克服困难的艺术。

在目的语中的传达之难主要体现在措辞、时态、修辞、段式、句式、音韵等方面。北塔先生指出,在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注意寻找“的译”,注重诗人在具体语境中的语言风格,仔细分辨诗歌行文中的具体时态,模仿原诗中的句式和段式,着眼于现代诗歌内在的音韵,采用拟音、音调等手段展现诗歌独特的情趣。


C:\Users\徐坤\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21394343983163686.jpg


在互动提问环节,朱源教授就古诗中密集意象的处理、诗人译诗的优缺点等话题与北塔先生展开了深入探讨。同学们也围绕诗歌含义的多种解读、诗歌翻译是否需要加注、翻译者是否是解释者以及冯唐译《飞鸟集》引起的争议等话题与北塔先生进行了交流。北塔先生表示,诗歌翻译的能力是可以塑造的,同学们要多多学习,将自己的事业心、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与翻译事业相结合,未来定有一番作为。

参加此次学术讲座的同学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他们对于现代诗歌的英文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


C:\Users\徐坤\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200283398783962702.jpg



拍照:李响 雷瑜

供稿:徐坤

编辑:杨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