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钟勇博士学术报告会——后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和评估

日期: 2015-12-08

 

报告题目:后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和评估

  人:钟勇博士

报告时间:20151217日(下周四)1545--1715

报告地点:明德商学楼0207

                                                         欢迎广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出席讲座!

 

后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和评估

本次讲座主旨是论证后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为此,除了追溯后功能理论的起源、对其重要内涵和特征做出说明和描述以外,讲者还将它和它的前身,即功能理论以及更早的前期理论做出比较,并对功能翻译和后功能概念的核心概念 (genre intertextuality) 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后功能翻译具有以下五个典型特征, 一是对原文文本的进一步超越;二是对译本目标读者前所未有的重视;三是对译者要达到的目的和取得的效果的重视;四是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文体的追求;五是类型多样化并远远超越功能翻译的三到四个类别。

讲座以翻译文本之分析为依据及辅证,为此,选用了两个原文文本,分别节选自《天演论》和一份真实的当代法律文件。对《天演论》三个译本进行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说明前期理论、功能理论和后功能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导致的不同效果。对法律文件四个译本所做之分析,其主要目的是证明:即使是对信息准确传递要求极高的种类,在后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也可能产生几个或更多的效果互不相同的译本。

通过对《天演论》严译版的文本分析,讲者还将对严复、严译以及其信达雅说法提出了崭新的评价。对于严复和严译,其利用先秦文体投目标读者之所好以求达到翻译效果最大化的翻译法,说明他的翻译实践具有后功能翻译的精髓。至于信达雅,严复对其中的追求,说明他的翻译活动以功能、文本类型、读者的阅读经验和预期为先导。换言之,本文意在证明,严复是个典型和后功能译者和方案翻译法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关键词:  功能翻译、后功能翻译、类型、文本交际、方案翻译法、信达雅、严复

 

讲者简介

钟勇博士效力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八大研究型大学之一)二十余年,任职高讲,并兼任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荣誉研究员、波兰比省经贸大学(University of Economy in Bydgoszcz)荣誉教授、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副教书及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兼职教授。同时,他还担任国际学刊Rural Education《乡村教育》的主编和Meta 的编委。他致力于推动翻译学及教育学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热衷于缩短教育和现实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距离。他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和心得,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多家核心刊物上,并构成他在国际上近百所著名大学(含中国北大、南大、东南大、中农大、人大、北师大、西工大、福大、北语、华东师大、上外、暨大、首师大、香港大学、香港理工、浸会大学、台北师大、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演讲的内容。上述方面的建树,使他荣获2009年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创新奖和2010年文学院长学与教最佳学术贡献奖。

讲者之大学官方网页:

https://www.arts.unsw.edu.au/about-us/people/yong-zhong/

 

 

Yong Zhong

University of NSW

Y.Zhong@unsw.edu.au

 

Speaker Short Biography

Yong Zhong is a senior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chief editor of Rural Education, and a public speaker with a passion to improve education for all. He also holds honorary positions in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scholarship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the tertiary sect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latter has been recognized with an ALTC (Australi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ncil) citation in 2009 and a UNSW FASS Dean’s Award for Best Contribution to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