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吴越・北宋的书籍文物交流与平安佛教・文学”线上讲座成功举办
日期: 2020-12-10
2020年12月8日下午2:00至4:30,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吉原浩人教授的“吴越・北宋的书籍文物交流与平安佛教・文学”线上讲座于明德新闻楼0404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日语系、早稻田大学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日语系主任李铭敬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110余人在线共飨了这场知识的盛宴。
吉原浩人教授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早稻田大学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杭州佛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在日本宗教思想史、东亚文化交流史、中日比较思想・文学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述有『ものがたり甲斐善光寺』『「燈籠佛」の研究』『東洋における死の思想』『海を渡る天台文化』『古鈔本「江都督納言願文集」』『南岳衡山と聖徳太子信仰』等。
讲座伊始,吉原教授介绍了吴越・北宋的书籍文物交流。其时,中国经历了会昌灭佛和唐末战乱,大量佛教典籍失传,吴越国忠懿王钱弘淑为寻求散逸经典,积极向日本、高丽派遣使者求书。吴越・北宋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以天德元年(957),日僧日延经由吴越归日为嚆矢。据大宰府神社文书《大宰府政所牒案》记载,日延从吴越携归的典籍中,内典献纳比叡山学堂,外典则由大江家文库收藏。其后,吉原教授以日僧源信与宋僧知礼的书信往来、源信托便船将所撰书籍送往宋朝以及大江匡衡撰写宋朝返牒等事迹为例,介绍了积极推动日本与吴越・北宋书籍交流的日本僧侣和文人。在书籍文物的频繁交流的背景下,五代宋初禅师永明延寿(904—975)的《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著述先后传入日本,对佛教界带来巨大的影响。前人研究认为禅籍《心性罪福因缘集》也是永明延寿所作,吉原教授从思想主张、具体内容和词汇语法角度,详细论证了该书为日本人假托永明延寿名义的疑伪作。
接下来,吉原教授聚焦奝然入宋求栴檀瑞像的史实进行详细梳理和考察。吉原教授指出,栴檀瑞像的原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供奉佛像——优填王思慕像,奝然于永观元年(983)入宋,在台州造立栴檀瑞像,将其带回日本国内。此事在日本佛教界引发巨大反响,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宝物集》《梁尘秘抄》等文献资料中可窥见一斑。其后,吉原教授展示了日本寺院绘卷、雕塑与绘画传承中的栴檀瑞像。
在提问环节中,南开大学刘雨珍教授、南京大学金程宇教授、清华大学隽雪艳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陈小法教授、早稻田大学河野贵美子教授等师生参与讨论,就大江匡衡汉诗中的白居易形象、北宋与日本的书籍交流、禅宗在日本的传播等问题展开积极的研讨互动。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李铭敬教授总结讲座发言要旨,高度评价了吉原教授《心性罪福因缘集》相关研究的文献价值,肯定了本次讲座在推进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的意义,并感谢吉原教授长期对日语系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支持,以及对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研究指导。此后,参与讲座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硕博研究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撰稿人:王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