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泓缈教授学术报告会——关于建构一个形式转换语法的构想
日期: 2015-11-27
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上午10-12点,在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外国语学院邀请吴泓缈教授举办了题为“关于建构一个形式转换语法的构想”的学术报告会。
内容摘要:
在句法研究上,无论是纯理论的还是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的,都有一个倾向:找到一个终极的单一模型来解释一切。乔姆斯基前期的主、谓二分,后期的X-bar(核心词控制),都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主、谓二分乃一切句子之抽象母型;Tesnière的依存语法和C.J.Fillmore的格语法似乎是句法观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虽说植根于拼音语的传统(变格)。动词取代主语成为中心,于是有“价理论”,形式上出现一、二、三价。降低“格”的抽象度,将其与其在场的句子联系起来,黄曾阳为计算机理解语句建立了HNC理论。再后来,Godlberg的构式语法,Halliday论及物性时所提出的6过程等,都很好地挖掘了语义和语用在构句中的作用,但与计算机理解人语所需要的形式描写,渐行渐远。细察上述种种理论,执着于“一”,丧失解释力;执着于“多”,迷失于复杂性。于是有必要找到一个恰当的抽象度,与语义相关,又与语义保持一定距离。这个恰当的抽象度,在我们的设想中,近期能为人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远期能为机器自动翻译服务。一个不同的公设:在儿童的认知上先有物后有关系,语句就是在“物”间(entités, instances, concepts)建关系。有四种基元函数或曰“原子句”“:X(a);X(a, b);X(a, b, c);X(a, b, Y(...)). 所有句子均可与之通约:简化为它们的组合,并还原之。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是这四种而不再有别的可能性,并设想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数个难点:N元与N-1元的互换公式,介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互换公式,时间与地点的安放等等。
报告人简介:
吴泓缈,男,山西武乡人,武汉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语系系主任,武汉大学语言与语言信息中心副主任,法国教育棕榈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符号学,结构语义学, 计算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
1993年底从法国回国,获巴黎八大语言科学博士学位和“人工智能——人机对话-自然语言处理” D.E.S.S.学位,在武汉大学法语系从教至今。吴曾发表多篇语言学、语言哲学、巴黎学派符号学和法、汉对比方面的文章,并系统地翻译了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