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古代文献,传承文化精神 ——记北京大学赵桂莲教授讲座“溯源:古代文献中体现的俄罗斯文化本质及其影响”
日期: 2018-11-18
11月16日晚,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桂莲在明德国际楼为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师生们带来了题为“溯源:古代文献中体现的俄罗斯文化本质及其影响”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赵桂莲教授从研究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遇到的问题入手,将听众的目光逐渐引向古代文献。她指出,尽管一些观点认为俄罗斯的古代文献并不如等十九世纪作家的作品璀璨夺目,但实际上,我们在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时遇到的许多难题可以到古代文献中寻找答案,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硕果就扎根于古代文献之中。
通过追溯《往年纪事》和《法于恩惠说》两部重要的古代文献,赵桂莲教授首先带领听众们深入解读了对俄罗斯文化精神影响深远的“罗斯受洗”。她指出“第三罗马”的概念并非是在十五世纪末横空出世的,伊拉里昂的《法于恩惠说》中对此早有呈现。
随后,赵桂莲教授介绍了《往年纪事》和《鲍里斯与格列勃行传》两部古代文献中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另一关键词——“苦难与折磨”。她指出,“苦难与折磨”的主题突出了上帝在人生命中的价值,强调了“尘世的虚妄是过眼烟云”。
赵教授还介绍了古代文献中“忏悔”等精神遗训。她追溯了《训诫》这一重要文献,总结了“忏悔”、“眼泪”、“仁慈”这三大古代遗训,并结合《罪与罚》解释了“眼泪”在东正教悟道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罗斯精神遗训中“自知不完美”、“向上帝寻求宽恕”等重要内容。
最后,赵桂莲教授简述了古代文献中的文化根源对俄罗斯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她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这四部作品,展现了古代文献中“人不能彻底认清事物”、“不要论断人”等俄罗斯文化本质对十九世纪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赵桂莲教授认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璀璨光辉正是因为它从本质上向古代文献回归,指向古代,也就意味着指向了最高的标准。
赵桂莲教授为俄语系师生奉上了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给予了听众极大启发。本次讲座还吸引了中文系等同学慕名参加。会后赵桂莲教授与俄语系研究生胡颖等进行了答疑互动。
撰稿:孙畅 摄影:王施展
编辑: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