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一讲徐凤林教授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日期: 2020-12-14
2020年12月9日14:00-16:00,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新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Virtue·Vision)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一讲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501会议室成功举办。应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及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凤林老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作了题为“俄罗斯圣像赏析(14-15世纪)”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俄语系主任黄晓敏老师主持。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现场出席的俄语系各个年级的学生老师外,还有其他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老师、学生在线参与本次讲座活动。
徐凤林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俄罗斯哲学与东正教文化。主要著作有《索洛维约夫》(1995),《俄罗斯宗教哲学》(2006),《东正教圣像史》(2012),《舍斯托夫论西方哲学》(2020);译著包括舍斯托夫《雅典和耶路撒冷》(2000),布尔加科夫《东正教》(2001),索洛维约夫《俄罗斯与欧洲》(2002),洛斯基《东方教会神秘神学》(2018)等。
讲座开始,徐凤林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解如何认识圣像。首先应当理解圣像的两个语境——绘画语言和神学世界观。其次,要理解圣像的定义,尤其要理解定义中的四种要素——基督教会、人物、教义、礼拜。最后,应当从四个水平上认识圣像。认识圣像的四个水平是:第一,题材;第二。象征;第三,教导;第四,交流(神秘解释)。
接下来徐教授着重介绍了俄罗斯14-15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圣像画家——费奥方·格列克和安德烈·鲁布廖夫,介绍了他们各自的绘画风格特点、主要代表作品,并将二者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鲁布廖夫的绘画中也充满了光,但不是那么集中和强烈,而是宁静的光均匀地散布在圣像的空间里。费奥方的光如神性之火,烧毁肉体,鲁布廖夫的光如圣灵之水,从内部改造肉体。两位画家对同一种精神现象的解释的差别,是由于他们的宗教体验的不同的缘故。
在结语部分,徐凤林教授提出圣像艺术的思想启示。俄罗斯圣像艺术研究对俄罗斯古代宗教艺术的文化史研究,对理解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由圣像的一般艺术意义,能够引申出对其背后艺术精神的理解。
讲座末尾,现场的同学们积极提问,徐凤林教授给予了耐心详细的回答,大家对俄罗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至此,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一讲圆满落下帷幕。
供稿、摄影:韩金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