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外国语学院学术团队参加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主张分论坛”
日期: 2022-11-26
2022年11月5日-6日,“第11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旨在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陈世丹教授作为分论坛召集人,带领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团队参加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主张分论坛”。
首先,陈世丹教授在分论坛中作了题为“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要义”的主旨发言。陈教授的发言主要从后现代伦理学的核心观念和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关切两个层面展开。他认为,伦理学总是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解构和批判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重建后现代道德价值体系,重构自我尊重他者的道德关系,强调自我担负对他者的绝对责任,主张为他者的人道主义,对促进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和谐发挥了而且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视角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讨论作品所表现的后现代伦理思想,揭示文学文本通过虚构的人与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为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与此同时,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还探讨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消解权威、去中心、多视角观察、多声音叙述、多样杂糅的结构、多元变化的技巧所构成的狂欢化和互文的伦理叙事。
接着,与会学者宣读学术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团队李金云、黄贺、段少明、姜峰、尚宛锜、唐麟翔依次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8级博士毕业生、武汉科技大学李金云教授探讨了保罗•奥斯特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的伦理共同体。2013级博士毕业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黄贺在题为“理查德•鲍尔斯小说中的后现代残障伦理思想”发言中探讨了小说中的残障伦理思想。2019级博士生段少明在“《市场上的爱情》中的‘她者’的伦理诉求”的文章中通过研究大龄女性的婚恋状况呈现小说中的“她者”伦理诉求。2020级博士生姜峰在题为“反乌托邦空间:巴拉德《摩天楼》中的现代主义高层公寓”的发言中,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小说中的反乌托邦空间。2019级硕士生尚宛锜探讨了特德•姜科幻小说中的后人文科技伦理。2020级本科生唐麟翔从生态主义视角重读文学经典《瑞普•凡•温克尔》,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最后,分论坛主持人陈世丹教授和讨论嘉宾王祖友教授结合每位发言人的主题,对本组发言作了详细点评和精彩总结。与会学者表示在此次学术交流中颇有收获,并对分论坛的顺利开展表示祝贺和感谢。陈世丹教授指出,与会的各位学者以饱满的学术热情、严谨的科研态度、旺盛的求知欲望投身到文学研究中,积极探索学科前沿,争取对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做出新的阐释,相信学者们在不断努力求索中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供稿: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