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非教授报告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日期: 2019-04-18
2019年4月17日下午3:30至5:30,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教授以“关于创立‘语言服务学’的思考”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来炯以及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报告会上,王立非教授首先介绍了语言服务产业与学术现状。他认为,语言服务业是一片蓝海,增长迅速,潜力巨大,例如,美国硅谷企业的语言服务相关岗位多达53种,包括游戏本地化翻译、法庭口译等,同样,随着对外合作不断深入,我国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这一巨大市场需求,学科发展仍滞后于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进行外语教育改革以培养大量合格的外语人才迫在眉睫。目前,人才培养理念仍旧无法满足市场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以翻译专业硕士为例,在其发展的十年过程中,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科理论基础尚未厘清,在现行培养模式下,学生难以未形成高层次就业核心能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家需要大批量语言服务产业人才,因此,创立语言服务科学时机已到。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各行各业都需要对外合作,专业化的外语人才不可或缺,外语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市场需求。
对于“语言服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王立非教授提出了丰富的构想。他首先界定了语言服务学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服务学要“以语言能力为依托”,系统研究如何应用语言理论解决与语言文化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该学科应立足于语言服务理论、语言服务应用与语言服务教育,进行理论体系构建。具体的理论分支应该与多学科进行交叉,例如与与计算机大数据结合形成语言服务技术学来研究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伦理等方面。该学科立足于培养翻译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立足于语言、信息技术、人文通识以及专业知识,采取跨学科方法,建立课程体系。
王立非教授提出了关于“语言服务学”如何推动语言专业和学科特色发展的几点思考。语言服务学科应该囊括媒体、商务、法律、科技、教育、医疗、国防这几个方面。学科特色方向应呈现多元化势态,例如,文化传播、语言标准化等,并鼓励各院校依据自身优势学科,开始特色方向,例如,翻译本地化服务、语言会展服务、语言资产管理等。
最后,王立非教授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讨论了当下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对比中外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差异,探讨未来翻译服务学落地后可能的课程设置与可开设的特色方向。王教授分享了关于语言服务研究的选题与建议。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语言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人才,建设智库,完善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和话语体系建设,将是未来该学科的思考方向。他倡议,语言服务应面向开放经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以及文化传播,全面释放其行业、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的服务价值。
供稿:刘小涵
编辑:杨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