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郭尚兴教授学术讲座在人大外院成功举办
日期: 2020-11-19
2020年11月9日15:30-17:00,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新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Virtue·Vision)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成功举办。郭尚兴教授通过线上平台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认知与翻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主任朱源教授主持。
郭尚兴教授现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侨办“文化大讲坛”主讲人、中国译协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学会理事及中华典籍外译分会副会长、国学双语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深翻译家。
讲座开始,郭尚兴教授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认知和翻译是中国文化术语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原因并非其为文言且意义晦涩,而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演变轨迹及意义属性非常复杂,非全面透彻的认知不能准确把握。对于这一点,国内外译界普遍认识不足,造成译文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全面准确地认知中国哲学术语的意义是保证正确翻译的最重要环节。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中国哲学术语意义的发展特征特点、中国哲学术语意义的构成属性、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三个部分。郭尚兴教授从中国哲学的主要发展方式,术语形式与意义的同源性、多样性和多相性,术语意义的历时性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哲学术语的发展特征特点,并以“道”这个术语为例进行了详细解释。郭尚兴教授指出,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在意义上具有四种属性,即历史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动态属性,这四种属性均为意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郭尚兴教授提出,我们要在遵循翻译基本准则的同时,使译文符合中国哲学术语的特征特点,与义理相一致。译文要适应语境,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将注意力放在“译义”上,“译义”优于“译音”。在将历史文化语用学方法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时,应努力做到译出差异义、语用义、关联义、“当下”义。
在结语部分,郭尚兴教授总结,没有意义的正确认知,就不可能给出准确的翻译。若想准确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必须明确中国哲学术语的发展特征特点,明确术语意义变化的共时和历时发展轨迹。术语翻译必须基于历史上不同流派、不同思想家、不同文本中术语群所聚焦的义理及其带来的意义变化和范式变化。
讲座末尾,老师和同学们就中国哲学术语翻译的具体问题积极提问,郭尚兴教授给予了耐心回答,大家对中国哲学术语翻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至此,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品牌活动“明德致远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 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