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我院举办张龙海教授学术报告会

日期: 2020-07-16


2020年6月11日下午,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龙海教授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遗产”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世丹教授主持,我院硕、博士生聆听了报告。

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文学理论家、著有《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等享誉世界的作品的哈罗德布鲁姆于2019年美国纽约时间10月14日逝世。其离世令举世悲痛,世人为痛失一位多产、直言的真正学者而扼腕叹息。张龙海教授于2001至2002年间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导师便是布鲁姆教授。因此,在此次学术报告会上,张龙海对恩师从动力、创作、操守及研学四个方面进行追忆,将一位勤勉乐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文脉流芳的一代大师的样貌呈现于听众的面前。

首先,张龙海教授指出,布鲁姆在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研究、“对抗式”诗学影响理论、宗教研究与捍卫经典四个阶段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将影响焦虑化作动力,在影响的焦虑中踯躅前行,在集百家之长中另开新面,在其每一脚步、每一阶段和每一收获中,影响的焦虑均不乏在场。

其次,张教授对布鲁姆之所以著述煌煌数千万言的成因加以分析,认为执着文学、手不释卷、强学善记、勤于笔耕是布鲁姆成功的主导因素。

再次,张教授认为,批评界视布鲁姆为一个“麻烦的批评家”,恰在于布鲁姆坚定学术操守、创建了难度颇高的诗学影响理论、拒绝门派、坚持学术立场、敢于与非文学批评现象斗争、捍卫经典、坚持以美学价值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关于文学经典,布鲁姆提出原创性、陌生性、以莎氏作品为尺度等标准和要求。关于美学,布鲁姆认为,文学批评不同于文化批评,不能压抑美学,而应“个人的自我是理解美学价值的唯一方法和全部标准”,同时,不能将美学视为意识形态或社会能量。关于女性主义,布鲁姆说:“我认为女性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文学批评。”

最后,张教授与我们分享,读书、教学与写作是布鲁姆每日生活的三部曲,读书、写作之余,布鲁姆对教学亦情有独钟,其科研、教学相长并进、相得益彰,教学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张龙海教授的学术报告会让与会者对文学批评大师布鲁姆及其丰厚的文学遗产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如何让梦想成真、如何做学术研究、如何集百家之长、如何成一家之言、如何弃旧创新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布鲁姆及其文学实践中均能觅得答案。因此,即便大师已驾鹤西归,但其精神、光芒将永垂耀于世!


(2018级博士生钱亚萍供稿)